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学课程是研学旅行的核心部分,是研学旅行活动开展的依据.湖南省研学旅行资源丰富,但研学课程开发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设计停留在表面、课程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文章以湖湘特色为核心,以学生为本,根据资源价值分层次、分类别来开发研学课程,设计具有湖湘特色的研学实践项目,挖掘体验性和探究性强的湖湘特色活动,打造湖南特色研学课...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是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作为研学旅行基地,博物馆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并借助场馆资源开发专题课程,让学生在研学体验中开展深度学习。开发博物馆课程要明确博物馆学习的特点,博物馆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开发策略和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红色研学”课程是立足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探究、体验,进而培养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的主题教育课程。下文,笔者主要谈谈“红色研学”课程的实施。1.创设校园红色文化环境红色文化是“红色研学”课程的一种隐性而重要的资源。为实施好“红色研学”课程,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以红色文化滋润童心。我们在教室里定期更换红色主题板报,各班既有弘扬红色文化的统一要求,又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成 《地理教育》2023,(6):65-69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地名为载体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丰富学校课程教学的形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合肥市地名认知”研学活动为例,将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研学课程,从研学方案的设计、研学活动的实施、研学活动评价等方面开展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设计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5.
徐晨来 《福建教育》2023,(49):19-22
基于跨界式学习的科学场馆研学活动融合了“跨界式学习”与“场馆研学”的双重优势,让学习拥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支撑,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域中交替发生,校内外资源同向发力,给予学生丰富的身心体验。我们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融合通达”“综合育人”的课程理念,建构以“满足学生需求”“实施跨界融通”“转化创新价值”为关键要素的“四环三阶”课程模型,并以该模型为指导,设计与实践跨界式学习理念下的科学场馆研学课程,展现育人优势。  相似文献   

6.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8.
美术因其学科特点,通过研学旅行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展研学旅行,探索开发两个系列的课程资源,即博物馆文化系列课程资源和自然风景系列课程资源,形成适合本地区学生学习的美术研学旅行课程。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有利于增加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活动课程和体验课程资源的价值,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讨线上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策略,总结出线上研学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在开发线上研学实践教育课程过程中可以借鉴的经验,试图破解线下研学实践活动转化为线上课程的难点,探索实践活动课程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为研学实践在线教育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研学实践作为研究性学习、深度化体验的教学新模式,成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各地开展了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试点和研学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掀起了研学实践狂潮.部分试点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有很多研学活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有限.为让学生在研学中抓铁有痕、踏石有印,设计综合实践、研学实践共振联动的特色实景课程,打造有记忆的研学成为又一项重要任务.文章针对"无斗拱不山西"的实景课程教研活动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且阐述了课程的特点、优势、不足以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的价值愈发显著。加强对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的研究,可以为高质量开发和利用线上资源提供理论指导,能有效助推我国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文章以边疆地理研学旅行课程为例,构建了“目标导向:确定线上资源开发目标”“广开渠道:开辟线上资源挖掘渠道”“深挖细选:挖掘和筛选线上资源”“分门别类:划分线上资源类型”“动态管理:建设线上资源库”的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开发路径,提出了基于特性利用资源,凸显线上资源的特殊价值;跨学科利用资源,发挥线上资源的整合作用;混合式利用资源,发挥线上、线下资源的融合效应等研学旅行课程线上资源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开发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将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课程纳入学校研学课程体系,是"河西走廊诗歌文化资源课程资源开发"课题组推动家乡学子研习边塞诗、实现知行结合的一项有力措施。课题组组织学生开展"追寻古人足迹,饱览河西形胜"特色研学活动,将反映河西走廊边塞风光的历代优秀诗篇的赏析作为研学旅行的推手,游历目的地涉及一带一路河西走廊段重要节点城市,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为游学参与者带来了全新的课程体验。  相似文献   

14.
课程资源是研学旅行实施的基础保障,加强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设计应坚持导向性、独创性、实用性、开放性、趣味性原则,从纵与横两个向度整体设计.由具体案例可知,与区域相适宜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应从内容、资源、任务、课程方面创新设计,以确保这种补充性课程资源的适切堪用.  相似文献   

15.
课程资源是研学旅行实施的基础保障,加强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整体设计至关重要.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设计应坚持导向性、独创性、实用性、开放性、趣味性原则,从纵与横两个向度整体设计.由具体案例可知,与区域相适宜的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对教育教学活动具有促进作用,应从内容、资源、任务、课程方面创新设计,以确保这种补充性课程资源的适切堪用.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作为新时代下的重要教学理念,在西部贫困农村的中学却并未受到有效执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家长存在固有教育观念以及区域内部研学旅行教育资源不足,只有行之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才能够推进地方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本文从研学旅行价值以及现阶段西部贫困农村中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面临的困境着手,针对性地分析了开发和应用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落实研学旅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指导思想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可通过研学旅行进行考察探究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书法研学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问卷调查可知,书法研学作为一个新兴名词,一个新生产物,人们对其还比较陌生,开展书法研学的学校还不多,目前实施的困难也不少。教育部门可以从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研学联盟、开发适宜课程等方面来加以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9.
教育均衡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呼唤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在乡村小学的普及和提升。调研发现:北京市房山区乡村小学在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开发中存在教育目标定位有偏差、对周边资源的教育价值把握不到位、课程开发与校本文化脱节、没有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缺乏对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开发的顶层设计和保障机制;教师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有所欠缺;远郊区缺乏比较成熟的研学旅行基地;学校与第三方机构间协作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尚不成熟。建议:学校要作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研学旅行活动的保障机制;教师要以学科实践活动为切入点,以综合实践活动为生长点,提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设计能力;加强多方合作打造研学旅行基地,引入高端智库开发基地课程;通过学校主导、第三方机构协同的方式,形成校内外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促成课程开发落地。  相似文献   

20.
研学旅行是当下中小学教育的热点,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作用。而中小学研学旅行能否发挥其独特价值,关键在于研学旅行必须要走课程化之路,探明研学旅行课程的基本属性,建设规范化研学旅行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