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2019,(24)
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设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拓展通道,延伸儿童探究之宽度;归还主场,唤醒主体自觉之活度;聚焦需求,提升知行合一之深度,从而呵护儿童的好奇心,归还儿童的话语权,适应儿童的发展需求。在深度思考中探寻儿童立场,尊重儿童主体性,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助力儿童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2.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坚守儿童立场,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省.可采用质疑式自省、体验式自省、助长式自省、对比式自省、实践式自省等方式,促使学生获得自悟,产生知识与道德的自主建构,形成真实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3.
德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我”的存在,最终过上美好的生活。具体而言,让学生关注生活,即“我”看到这样做;反思生活,在生活中主动体悟“我”为什么这样做;建构生活,深刻认同“我”应该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课程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呈现形式多为实践活动.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与儿童生活更加贴近的课程资源,通过具有生活元素的课堂使儿童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达到改变和引领生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使儿童拥有生活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5.
打破“有效教学”的技术主义和经济生产的思维方式,从教学的价值维、技术维和教育性的联结等属性加以综合建构。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分析了传统“教学生活”语境与“教育生活”语境中“有效教学”的不同的特征与焦点,倡导要从“教学生活”中任务导向、关注效率、强化竞争、模式化和标准化的教学走向更为真实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关注价值愿景、强调知识创造与交流、关注差异、鼓励思考与质疑、聚焦人际道德联结的教学,用一种关注儿童幸福与成长的教育生活的语言阐述了“有效教学”当下实现的实践价值与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雅芳 《新教师》2022,(3):67-68
<正>“儿童哲学”是目前较为新颖的一种教学思想,其提倡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尊重儿童的天性,组织开展满足儿童实际需要、强化儿童学习感受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引进儿童哲学思想,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资源,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儿童的日常生活与认知水平,分析儿童的兴趣爱好与意愿倾向,优化设计以儿童哲学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教学活动,以此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7.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切入学生生活世界的畛域,指向学生的"生活域"。通过回望学生的"过往生活"、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向学生的"可能生活",引导学生领悟、体验、拓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意义。通过链接学生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引导学生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8.
构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同心圆”,是建立学习社区的有效举措,其目的是要努力使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通过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同心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在新课程教学整改后,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很多章节与板块中增加了“辨析栏”,并设计了相应的辨析题。本文从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意义出发,针对“辨析栏”这一教学理念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背景下,道德与法制教学强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以及成为拥有爱心、责任感的社会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基于学科教学的特点,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探索“有趣+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和谐、趣味的课堂氛围中实现高效学习,为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念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何谓"儿童立场"?许多教育专家都有自己的阐释,于永正老师虽然没有明确表述,但在他的课例中无一不渗透着对儿童的尊重,对语文的理解。潜心阅读于老师的课例,总能感受到于老师鲜明的儿童的立场,于老师将语文学科本体性、实践独特性与儿童主体性需要有机融合,一步步地将学生引入"语文的殿堂"。  相似文献   

12.
<正>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写道:"教育的立场应该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是从哪里出发的。"基于此,我们回顾数学课程标准,早在2001年,它就引导教师"关照"数学学习中的儿童。仔细解读修订后的课标、教材,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内容调整、要求改变都是基于学生的知识体系、现实背景、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是对儿童的顺应和引领。我们的课堂若能满足儿童的需要,让儿童成为真  相似文献   

13.
李迎 《辽宁教育》2022,(23):93-96
<正>“生活离不开他们”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的内容。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人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提供的服务,感受不同职业的劳动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小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信念,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4.
在品德课堂中,普遍着存在从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本、从师、从众。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书本、教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思维建模、技能学习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应教育将取代对话教育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以"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目标进行编排。为了贴合小学生的特点,增强教学实效,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活动园"。我将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活动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基于课堂观察、课例分析等,对不同类型"活动园"的应用方法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虽然相较于传统教育,对话教育具有自身的优越性,但是从对话教育实践来看,它导致了虚假对话流行、疏离师生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虽然也有人们对对话教育理解不够透彻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话教育过度强调了权利,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一种平等的权利关系,从而导致权利之间产生冲突。回应不仅是独白和对话辩证发展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言说方式,而且它更加重视自我对他者的责任,从而能够消解权利所造成的冲突,因此,回应教育将取代对话教育而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吴敏 《湖南教育》2021,(1):56-57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基础性课程,是课堂教学中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主阵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真实生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道德和法律渗透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法治观念的确立,均有赖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理解和感知如何构建课堂与生活之间的顺畅连接。  相似文献   

19.
袁军 《学子》2013,(9):27-27
在极力倡导对话式教学的今天,大家都知道平等的对话不仅能使学生拥有一个既有民主生活,又有自我表达;既有相互合作,又有个人探索的自由空间。如何才能使互动对话有效展开呢?笔者听过陈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2课"不给邻居添麻烦",这堂课中的一个片段给笔者很深的启迪。一、片段回放师:如果楼上叔叔养的鸽子将粪便拉到我们家的窗台上了,很脏。我们是忍一忍呢,还是找他们说理?  相似文献   

20.
传统社会视儿童为“小大人”或成人的附庸,这种儿童观深刻影响了童谣与儿童的关系。童谣自诞生之日起即与政治生活缠杂不清,远离儿童。王阳明提出儿童教育当顺应“童子之情”后,童谣才见转折,开始贴近儿童和儿童生活。清末时,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教育踏入近代的门槛。而就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真正意义上的童谣集。故此,童谣发展的历史恰好清晰地反映了传统儿童观和儿童教育观变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