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事法律援助工作,是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保障经济困难公民的合法民事权益,通过法律救济手段保障其权益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1]民事法律援助,是与刑事法律援助、行政法律援助并列的一项专门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已有140多个国家的宪法和国际公约将其列入其中,使得任何公民都能够平等地获得司法救济和保护,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法律援助是国家保障司法人权和司法公正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国家对公民承诺的一项基本义务。我省的法律援助制度自建立以来,为经济困难群体、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了平等法律帮助,为保障司法人权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缺陷亟待完善,包括制度建设以及法律援助队伍建设等。本文主要分析我省法律援助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弊病,并从三个方面提出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状况的法律援助机制,以期进一步发挥该制度的司法人权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法律援助的国家责任,是实行法律援助的国家依照本国法律援助法规的规定应该对本国公民承担的法律服务责任。它主要体现在立法、经费和机构上的保障等方面。现代法律援助制度充分体现着国家责任。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现代的法律援助制度。2003年9月1日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它标志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正在向现代法律援助制度方向发展,但要建立充分体现国家责任的法律援助制度还必须在立法、经费和机构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法律援助制度,也称法律救济、法律扶助制度,是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家对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当事人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司法救济制度.这一新兴法律制度已成为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健全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5.
法律援助主体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援助制度是一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司法救济制度,它是对需要利用司法机制但又缺乏相应能力的社会成员,由国家,社会,个人给予援助,使之克服司法障碍的社会现象,我国司法援助主体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应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法对法律援助的主体,性质等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往往因为律师收费过高、法律援助有限而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民代理在弥补当事人诉讼能力不足的同时,补充了市场需要。但实践中,以牟利为目的公民代理人大量出现,扰乱了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民诉法对公民代理制度进行了规范,适当缩小了公民代理范围。文章在剖析公民代理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的角度对进一步完善公民代理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各国法律援助的宗旨.只有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我国应从扩大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申请人的范围,加大专业法律援助人才的培养,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基金,对具有法律义务的律师建立奖惩制度等方面来构建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律援助制度自正式建立已有十多年历史,2003年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中明确提出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活动。近年来,社会组织与政府相关部门在法律援助领域相互配合,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社会组织向政府法律援助所无法覆盖的"夹心人群"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格局初步形成,在社会稳定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当前法律制度的不足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在法律援助活动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法律援助活动面临的主要障碍,并就此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法律援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是各国法律援助的宗旨。只有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才能真正落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目标。我国应从扩大耒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申请人的范围,加大专业法律援助人才的培养,建立未成年被害人法律援助基金,对具有法律义务的律师建立奖惩制度等方面来构建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0.
将可行能力作为区分弱势群体的标准可以包容多维信息内容,该标准作为平等保护原则的运用可为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提供正当性依据。中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阻碍实现司法救济权的可行能力的因素包括司法救济权在法律中的缺位、实体权利配套保障措施的缺位、起诉条件的严格限制、诉讼相关费用的高昂以及法律援助制度的不完备等,针对这些障碍应通过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司法救济权、改革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以及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等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监狱之中法律援助的有效开展,不仅是对国际法义务地履行和宪法原则地落实,更是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公民基本权利需要的保障。同时,还是实现司法效率与公正的具体要求,是法律特殊属性使然,既有助于教育改造质量地提高,还使监狱的稳定、安全得以维护。但是,就目前我国监狱总体情况而言,对于服刑人员所提供的法律援助仍不容乐观,面临着一些困境。本文,首先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然后就当前监狱法律援助工作遇到的一些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推动监狱法律援助事业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标准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势在必行.首先,应该扩大制定辩护的适用范围;其次,增加除人民法院以外的指定辩护的机关;同时,在明确法律援助国家责任的同时要求其保证资金来源,并建议在全国高校法学专业开设"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  相似文献   

13.
法律援助又称为司法救济,是司法机关为弱势群体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过程中为其提供的相应法律救助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护弱势群体合法权利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我国已经初步探索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制度,但是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是公民权利保护的两项重要的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司法行政机关的法律援助和法院的司法救助没有很好地衔接。不但影响法律援助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使司法救助受到很大影响,使受援人得不到全面、高效的法律帮助。鉴于此,本文试从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发端、异同、不衔接等方面来探讨如何确立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的互相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一项不可缺少的司法救济制度,其实质曼.保障社会贫弱者不受经济困难所制约,享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法律帮助权,保障基本人权。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雏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要充分发挥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多层次的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多渠道地解决法律援助的资金问题,扩大法律援助的服务范围,实现法律援助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确立了"以政府法律援助机构为主导,以民间公益组织为补充的中国法律援助模式"。高校法律援助机构作为我国法律援助的生力军,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但是,在我国现有法律援助模式下,高等法律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在完成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输送专门性法律人才专职工作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法律援助,往往因制度、经费、人力需求等因素的制约而使法律援助工作陷入困境。在我国法学教育日益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今天,高校法律援助工作如何走出困境,同步实现优质法律人才的培养与优质法律援助服务的开展,这是高校法律人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某些特定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社会公益性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它是以国家法制的完备  相似文献   

18.
在监狱开展法律援助是落实宪法原则,履行国际法义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也是扶助弱势群体的需要;是法律特殊属性使然,也是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具体要求,更是提高教育改造质量,维护监狱安全稳定,落实"首要标准"的迫切需要。目前,对服刑罪犯提供法律援助还存在认识不到位,主体资源配置不合理,受援面较窄,缺乏法律制度保障等困境。因此,在监狱开展法律援助,应转变观念,树立尊重人权的宪法精神;建立完备、高效、强有力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的覆盖面;建立以监狱公职律师为主,其他类别律师为补充的法律援助队伍;落实法律援助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公民宪法基本权利可以通过依宪法原则制定的法律来具体化,从而获得间接的司法救济。但在宪法基本权利没有被具体化为法律权利,或者法律规定与宪法基本权利相抵触的情况下,应当如何为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寻求司法救济途径呢?针对这两种情况,不少国家根据本国的国情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宪法基本权利司法救济制度。本文比较了美国与德国在模式选择、具体制度上的异同,并简单的说明了我国可以从中借鉴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刑事法律援助,是法律援助制度的最初形式,也是法律援助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刑事法律援助在使公民获得平等的司法保护,保障当事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已成为一个国家法制健全、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