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 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工程共同体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动态的历时视野来看,工程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范畴,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产生而形成,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拓展而不断壮大,并伴随着人类工程活动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其组织形式。因而,在工程活动的时空展开过程中,工程共同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吸纳社会劳动力,提供个体必要的就业场所;二是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三是塑造人文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四是建造“属我世界”,拓展“类”生存空间;五是打造生活样式,成就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4.
第六章情报心理与社会文明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个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科学成果,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本章,我们试图对情报心理与社会文明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作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从古希腊时代一直走到今天,成为一门贯穿整个人类发展史的经典学科。时至今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形而上的、完全抽象的哲学研究范式已经不再为哲学工作者们所热衷,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贴近社会脉搏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哲学研究范式。笔者力求以最为精炼的语言,从哲学研究范式的角度入手,剖析作为社会哲学中的最后一环——社会工程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工程社会责任主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工程哲学角度分析责任与价值、工程责任与工程价值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程社会责任(ESR)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对工程社会责任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工程社会责任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企业、工程师等三方,由此构成了工程社会责任的三重结构.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把科学定义为知识体系,把技术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手段,把工程定义为有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对科学-技术-工程之间的关系、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科学之间的关系和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试论工程创新的一般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9.
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及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技术哲学研究要融入哲学主流和切近社会现实 ,必须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在这样的定位下 ,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又成为了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10.
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作为突破经济瓶颈、改善环境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国家安全、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愈来愈突出。目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奋斗,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在内的一批大型、特大型工程的兴建,将极大地改变我国未来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工程建设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工程活动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面貌,工程活动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工程的技术和经济问题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工程的广泛的社会维度的问题重视不够,研究不够。在思想上和理论上,常常不能准确、清晰地认识、界定和处理科学活动、技术活动、工程活动在活动主体、活动性质和制度安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忽视了对工程活动本身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这就导致了工程创新和工程教育方面的许多问题。近年来,工程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李伯聪教授2002年8月出版了《工程哲学导论》,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了以工程哲学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会议,2004年12月中国工程院举办了以"工程与社会"为主题的论坛,同时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委员会。2004年,杜澄、李伯聪主编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第1卷出版,这是学术界第一本专题对工程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研究的论文集。目前,我国正在出现对"工程与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可喜势头,这个领域存在着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迫切的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新的研究和新的探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工程创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工程与社会"这个主题--特别是工程创新和工程人才问题--进行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方面的许多问题正在受到学术界、工程界和有关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我们邀请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共同研讨有关问题,深化对"工程创新"、"工程人才"和"工程与社会"问题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推进对有关问题的政策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