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确立的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教育部2005年3月出台的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这一制度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尽管如此,高校学生申诉制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为完善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笔者提出对策:公开选举“学申委”的组成人员,确保其在校内的独立身份;“学申委”的受理范围扩大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权利受损的情况;明确授权“学申委”对学校处分具有“有限变更权”;在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增设“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逾期未对申诉人的申诉作出复查结论,以及学校不履行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复查决定的,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等条款。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是指学生对学校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处分或处理决定不服,向学校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教育法》第42条第4款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200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章“奖励与处分”中也明确了学生校内申诉制度。各高校在此指导下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校内申诉处理规则》,但经过一年的试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申诉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申诉制度,是指高校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高校或高校工作人员不法侵害时,依法向高校或教育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一、高等教育申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析(一)教育申诉的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42条第4项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可以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5条第5项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  相似文献   

4.
正看完《第一次,我没让他参加考试》的案例,心里很为这位名为杰的同学叫屈:《教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了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其中第四款规定:"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对于老师的做法不认同,先找同学和老师协商,在协商  相似文献   

5.
教育行政申诉和校内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或所在学校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该项制度的建立和施行,对于规范教育行为,完善教育执法监督体制,保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都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校内申诉是指学生对学校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处分或处理决定不服,向学校提出的意见和要求。《教育法》第42条第4款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  相似文献   

7.
学生申诉权的规范与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关于校方侵犯大学生权利的新闻时有所闻,比如,与情侣接吻被学校开除、因为是乙肝携带者被学校劝退,四、六级考试作弊被吊销毕业证等。这些侵权个案迫使人们不得不思考:大学生在面对来自校方的权力伤害时,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利?教育部已发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强化了对大学生权利的尊重和救济。其中,第60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这一规定,实际上赋予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各种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因处分不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纠纷时有发生,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如对处分不服可以通过申诉或诉讼两种方式获得处分后的救济。但在救济方式的选择与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据高校的管理特点以及处分的种类.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进一步完善学生申诉体制,明确救济方式的选择.加强申诉与诉讼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1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称《规定》)第六十条规定,学校应当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规定》将高校建立学生申诉制度,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的申诉权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田贤国 《文教资料》2006,(16):33-34
目前,因处分不当引起高校与学生之间的纠纷时有发生,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学生如对处分不服可以通过申诉或诉讼两种方式获得处分后的救济。但在救济方式的选择与操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根据高校的管理特点以及处分的种类,为了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应进一步完善学生申诉体制,明确救济方式的选择,加强申诉与诉讼之间的衔接。  相似文献   

11.
高等学校可以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授权,对违反管理规定的学生给予纪律处分.但学校处分学生必须符合法治精神,遵循实体规范、程序公正、救济充分的原则,保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2005年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完善了学生申诉的具体制度,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受理范围过窄的不足。本文以教育契约精神和相关法规为依据,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申诉制度的受理范围作了进一步拓展,列举了涵括学生政治、教育、人身、财产、社会实践等权种在内的受理范围。  相似文献   

13.
一、应然的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一)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界定《教育法》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1)按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随后《高等教育法》更加明确的规定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的高等学校所应依法享有的办学权力即招生权、专业设置权、…  相似文献   

14.
教育部2005年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完善了学生申诉的具体制度,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受理范围过窄的不足。本文以教育契约精神和相关法规为依据,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申诉制度的受理范围作了进一步拓展,列举了涵括学生政治、教育、人身、财产、社会实践等权种在内的受理范围。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教育法》确立的保障学生申诉权、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在介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析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学生申诉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的一项法定非诉讼性的权利救济制度。我国《教育法》将宪法赋予公民的申诉权具体化,确立了学生申诉制度。2005年教育部新颁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原规定的基础上对学生申诉制度予以规范化,通过明确了高校申诉机构的设置、申诉事项的范围、提出申诉及申诉处理的期限等申诉制度的具体内容,力图切实地赋予高校学生以申诉权这一重要的程序性权利。然而,应当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教育法》确立的保障学生申诉权、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在介绍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高校学生申诉制度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便于其充分发挥保障学生申诉权、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如何构建二元化的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学生的权利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作为公民所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政治权利与民事权利;二是受教育者作为学生享有的权利,即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受教育者作为学生区别于其他公民应该享有的权利。当受教育者的权利被损害或侵害时,应有相应的救济措施,我国《教育法》赋予受教育者的救济途径有“申诉”和“诉讼”两种。但由于我国高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并未完全建立,重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已成必要。一、现行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缺乏统一性和可操作性现行学校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实施,虽对维护学校管理秩序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学校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尽量不处分学生,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对学生进行处分时,不应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名誉当众受损,尽量不用涉嫌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处分;处分应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处分决定书尽量不公开。学校应当大力宣传学生申诉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申诉受理机构,以接受、审查、处理学生申诉。  相似文献   

20.
时事阅读     
1.学生不满学校处分可要求听证甘肃兰州教育部门最近出台了一项新规定:学校不得对受处分学生随意停课、体罚或变相体罚,也不得逼其外出借读、转学或退学;学校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处分要听取当事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对于学校的处分不满可以要求听证,进行自我申辩;听证会后,当事学生仍然认为学校处分不当的,可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诉。(《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