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这个人上学早,识字快,7岁就看闲书。开头是因为听评书而想看原著,都是武侠小说,后来,由于连着几出京剧中的红楼戏,又想见识《红楼梦》。那一年,我9岁,两册互不衔接的石印《红楼梦》残本,被我囫囵吞枣,吃进肚里。虽是黄口小儿的浮光掠影,却也水过地皮湿,对《红楼梦》中的某些人物产生了数十年守  相似文献   

2.
逄敏 《山东教育》2020,(10):39-39
《红楼梦》作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文学地位举足轻重。我从2017年开设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鹏鹏哥哥读红楼”,从连环画入手,尝试着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几年下来,学生的阅读兴趣非常浓厚,出现了一批小“红楼迷”。在阅读推进的过程中,有时我也会思考:小学生阅读《红楼梦》到底会有哪些收获呢?深入了解后,我发现随着阅读的进展,学生们更多的还是对小说情节感兴趣。如果只是这样,那阅读经典名著和读其他的书,甚至看一部电影还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红楼梦》这种古典名著在“育人”上的优势该如何体现呢?  相似文献   

3.
红楼细节     
有些人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的好坏,会用一个词---“经读”,这意思就是,被读上十遍二十遍还让人觉得好的,方为真正的好文字。用这个标准,《红楼梦》(前八十回)毫无疑问是真正的绝好文字,因为它不仅经得起读者读上十遍二十遍,还经得起一些著名作家终身的专业研究---几乎没有哪个著名作家没研读过《红楼梦》的,很多作家对《红楼梦》烂熟于心:茅盾对于《红楼梦》倒背如流,随便从哪一页都能背起;张爱玲一生都将《红楼梦》放置在床头,空了就拿出来读一读。
  可惜,普通读者离著名作家很远,中学生读者距离更大---《红楼梦》到底是本需要阅历去理解的书,没有这个阅历,要进入它很难。多年前听人说“没读过《红楼梦》的人,不算真正的中国人”,我心中大不以为然。也曾试图翻看,但每次都觉得干枯焦躁难忍,翻几页就扔下。成年后,看了一些解读红楼的书籍,倒是人情丰溢妙趣横生,于是开始原著的阅读,一遍又一遍,终为自己当年的轻狂而羞惭---遗憾啊,我的少年生活,竟然没有这本书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确是一本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读红楼。看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红学”视角。  相似文献   

5.
正谈起阅读,我总是首先想到《红楼梦》。它大概会是我一生最爱的书吧。从12岁初入红楼之梦起,至今还没从中醒来。尽管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我对自己本土文化的真正了解,是从读《红楼梦》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对中国文化并不十分感兴趣,因为我认为它总是伴随着一些颇为迂腐的封建传统思想,比如过度的孝道、迷信、巫术崇拜等等。然而,《红楼梦》为我还原了一个真实的  相似文献   

6.
一天,女儿晃着一本书兴奋地对我说:“妈,同学借我一本《幽默红楼》,特有意思。”什么,红楼也能幽默?我随手翻了一下,只觉头晕:在大观园学校里,板儿成了歌星,湘云和惜春抢着做他的经纪人;探春为连任班长到处拉选票:黛玉的诗集出版了,书名叫《花季少女写真》……这都哪儿跟哪儿呀,简直是亵渎经典。想那《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乃是曹雪芹“批阅十载,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红遍五大洲,华人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有多少人认真想过:红楼梦到底是什么意思?曹雪芹从哪儿取来的书名?唐代诗人白居易用红楼形容富家闺阁。他的《秦中吟》有这样的诗句: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意思是:住在富丽堂皇的  相似文献   

8.
一首凄美的《葬花词》,不知成了多少人阅读《红楼梦》的原动力;一篇哀婉的《芙蓉诔》也不知给多少红楼爱好者留下疑问。当学生追问我红楼中才子佳人为什么都那么有才华时,当学生和我探讨贾宝玉不喜欢读书为何他的诗空灵娟逸,而且还有几次得到贾政的赞许时……捧起这厚厚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9.
人们读了《红楼梦》,有的喜欢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出众;有的喜欢袭人的温柔和顺,处事稳重;有的喜欢湘云的意气风发,争强好胜…… 我读《红楼梦》,则喜欢宝钗.我喜欢宝钗够聪明,懂得适者生存;我喜欢宝钗够成熟,懂得经世致用. 不喜欢宝钗的人,皆因她太聪明,一个人步步为营到扮演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恰如其分,这使旁人觉得恐惧.特别是在电视剧宝玉大婚一集中,黛玉命在旦夕,可宝钗却面带笑容,那笑容中还隐藏着几分得意,可想而知宝钗是何等自私.因此,宝钗城府深、心机重、冷血无情的形象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0.
我喜欢听歌,也喜欢看《红楼梦》,时日一久,发现歌坛红楼,不无相通之处。遂把《石头记》中十二金钗和歌坛若干女歌手,按照气质来个遥相对照。  相似文献   

11.
<正>一本《红楼》,我读了6年光阴。没有一本书能比得上《红楼梦》的细密隽永,也没有一本书能在平静的叙述中流露着砭骨的寒意。就像,我曾在博物馆中看到一匹宋代的绵纹绢,素雅清新,花纹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流畅旋转,层层清晰中泛着历史的厚重。不错,这就是读《红楼梦》的感觉。读不透。从垂髫童稚到及笄之  相似文献   

12.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至少把红楼读了二三十遍的美学家蒋勋,他看到的是慈悲。他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少年不识愁滋味。初中的我按捺不住对名著的好奇,买了《红楼梦》来读,那时候只是心疼林黛玉贾宝玉无果的爱情,许多情节读过也忘记了,大概记得那几位重要人物的性格,也没有自己的偏好。  相似文献   

13.
许多有意欣赏中国古典小说的青年朋友,都特别钟情于《红楼梦》,但读“红”也是一门学问。怎么看?如何看?文学家周汝昌先生为此谈了自己的见解。 不少读者向我提问过:想好生研读《红楼梦》,只不知应取哪种本子最为相宜——读来惬心,引来可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生动、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形象。胡文彬的《红楼梦人物谈》从一个新的视角,抓住人物具有个体特性的“情态”,用相对精短的的篇幅,评析了《红楼梦》里60多位人物形象,列举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多样性,揭示了红楼人物情态的心理活动基础,分析了红楼人物情态与肢体语言相映成趣的关系,阐明了红楼人物情态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为《红楼梦》人物研究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红楼梦》版本问题引语有几位《红楼梦》爱好者,相聚于秋宵灯下,开谈红楼.话题转到了版本问题.其中乙君说:我们读《红楼梦》,主要看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现在通行的人文版一百二十回本,故事前后完整,脉络也基本相接,后半部也反跌了贾府之衰,完成了悲剧的结局.再从作品文字观察,八十回结束处讲到迎春嫁后回家哭诉她遭  相似文献   

16.
严冬已过,新春将临。能从繁琐单调的题海中暂得解脱,偷来半日闲暇,嗅兰香读《红楼》,猜灯谜想问题,亦可谓人生一大快事。何乐而不为呢?一《、红楼梦》灯谜诗四首1.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滋味     
“请问书为何味?”——“百味”!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去读,会品出不同的味道。就拿《红楼梦》说吧,有人品出“宝黛之间甜蜜的爱”,有人品出“凤姐”刺鼻的辛辣,也有人品出“树倒猢狲散”的凄苦,也有人品出“外强中空”的贾府的辛酸……红楼上下几百号人,各有各的故事,真实反映了百味的人生。不同的书,同一个人去读,同样会品出各样的滋味。曾经夜读《红楼梦》,我哭湿了  相似文献   

18.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19.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插曲,也是香菱一生遭际中的一个小插曲。读《香菱学诗》,须将香菱一生的遭际以及它在《红楼梦》中的作用联系起来,才可以体味出这个颇具匠心的小插曲的悲剧意蕴。香菱原名英莲,是姑苏乡宦甄士隐的女儿,是《红楼梦》开卷的第一个女子,其名甄应莲谐音"真应怜",是曹雪芹将同情之泪洒向红楼女儿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0.
江顺诒的小说评论《读〈红楼梦〉杂记》在红学研究史上颇具影响,许多观点很有新意和深意,为历代学者们所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红楼梦》,悟书也”;二、“所谓宝玉者,即顽石”,《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三、“为古今人才痛苦不已”,江氏对红楼人物多有自己的独到的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