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倩 《兰台世界》2020,(4):156-160
档案资料是盐业史研究的重要参考物,也是厘清盐业史相关问题的重要佐证物。在食盐专卖的古代中国社会,私盐处于地下交易状态,大多官方史料对事件本身记载有限,重点从宏观层面讲述贩私的原因以及惩治贩私行为的国家与地方法规等,而档案资料则详细记录了贩私案件本身,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对象。《清代巴县衙门档案》作为我国清代档案中价值珍贵的县衙门档案,保存了大量盐业记录,其中包括诸多有关私盐的记录。通过梳理这些档案,可以在总结清代巴县私盐特点的同时窥见四川私盐问题并佐证相关史料。此外,《清代巴县衙门档案》还有研究盐商缉私、丁宝桢改革盐务、贩私惯犯等问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由官方专卖。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的差异,盐的价格在不同的地区也略不相同,遂为出现私贩食盐以图利的情况提供了机会和可能。这里刊发的一组太和县私盐贩贩私拒捕殴兵案史料,选自馆藏军机处上谕档、军机处录副奏折。  相似文献   

3.
吴海波 《历史档案》2007,(3):56-63,69
清代私盐问题是从事清代研究盐业史研究所不可绕开的重大问题之一,它植根于清政府的财政体制当中,直接关系着封建机器的正常运转、盐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对该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人们从政治、经济、制度、政策等诸多方面就私盐问题进行了长期而又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在对某些问题进行分析时,由于缺乏具体的案例为佐证,往往将事情看得过于简单.透过《刑案成式》,可使我们对清代私盐问题的严重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有更充分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清代出现的私盐问题,主要在湖广地带。研究学家对清代私盐问题进行研究,从历史资料中获取相关信息,但是从史料的使用进行分析,档案史料的使用甚少。事实上,对私盐问题进行记载的历史档案有很多,而且对清朝私盐的记载保存了很多,因此我们根据档案史料对私盐的记载,对清朝私盐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建统治者对各地区粮食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历来是非常重视的,早在唐代就有了这方面的记载。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存的大量清代有关粮价方面的档案看,清统治者对粮价也是十分重视的。本文拟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有关清代粮价档案,对清代粮价奏报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邓占云 《新闻天地》2011,(12):74-74
自古以来,食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贩盐是商人的生财之道。在清代.曾一度规定江南的食盐不能运到江北贩卖。同样,江北的食盐也不能运到江南贩卖,以避免纠纷。  相似文献   

7.
有关清代湖广私盐问题的研究①,以往在史料的运用上,人们往往只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实录、官书、别史等史料,而忽视了对档案史料的利用,研究成果亦受到一定的局限.本文拟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等为史料依据,对湖广私盐问题进行全面的考察与探析,以期勾勒出清代尤其是清中叶,私盐在湖广地区的起伏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8.
盐是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增加财政收人的重要工具,是实现国家垄断和控制商业资本的重要手段.因此盐政是政府很关心的要政,清代统治者尤为重视盐政问题,而与盐政直接相关的盐业问题则是清代统治者进行"商业经营"的主要着眼点,现存的清代经济史料中,以盐业为背景的史料就占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陈玮 《历史档案》2006,(4):54-57
十五、十六世纪,随着西方殖民国家的海外扩张,西方传教士也来到了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与艺术。但是从根本上,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对西教、西学都有严格地限制和防范。对于西学,清代统治者采取了“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的政策;对于西教,更以“收其人必尽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嘉时期出现了一批以文事活动为主的幕府,这些幕府倡导学术研究,学术气息浓厚,著书活动兴盛,一度成为学术基地,推动了乾嘉学术的发展。乾嘉时期幕府著书成为清代学术史上很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与统治者的文化政策有很大的关系。清代中期艺文幕府的著书活动对清代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不仅保存了众多的优秀典籍和乾嘉学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成为乾嘉汉学兴起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康熙年间,统治者为保障农业,稳定社会需求,采取鼓励百姓参与农耕,抑制商业行为。官府严格限定从商人员资格,增大赋税力度,打压商人经商利润,扶持农耕。这种"重农抑商"措施虽能加强封建集权统治,却对清朝国家实力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清代,山西解池(河东盐池)是全国重要盐产地之一。 河东盐行销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清初至乾隆末,三省行河东盐引及领引州县,总计为一百七十二个。 河东行盐额引、余引(即销无定地,每年于畅销之地酌量加销之引)数,自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题准河东行正盐四十万六千七百三十三引,改引三千二百道”后,额余引  相似文献   

13.
胡明波 《兰台世界》2011,(12):60-61
清朝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公文文种——密奏,它产生之后经历了发展和演进,是我国最为成熟的文书工作制度之一.也是清代统治者控制国家,强化皇权的工具;同时,对治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朝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公文文种——密奏,它产生之后经历了发展和演进,是我国最为成熟的文书工作制度之一,也是清代统治者控制国家,强化皇权的工具;同时,对治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公文作为封建统治者临民治事、管理国家的工具,一直为统治者所重视.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公文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公文对维护专制统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湖北档案》2005,(11):F0002-F0002
该文献形成于1667年(清康熙六年)——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约200件,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金榜是中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标志性的档案文献。是清代科举考试最高级——殿试的成绩榜,也是封建统治者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该文献原存清朝内阁,世间独此一份。大、小金榜成套,大金榜用于张挂,小金榜用于呈帝御览。全部为黄纸墨书,满、汉文合壁,押皇帝之宝。大金榜最长者近二十米。该文献于研究中国封建科举制度及中国古代文书制度具有珍贵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举考试是隋唐以来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补充官员队伍的重大举措,历来被视为“抡才大典”,皇帝甚至亲自主持殿试。科举对封建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却禁止浙江一省的士子参加当年的乡试和次年会试。这种停止一省士子参试的做法,几乎是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绝无仅有的事情。关于这一事件的起因,历来史家观点都  相似文献   

18.
道光十年私盐贩黄玉林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燊甫 《历史档案》1999,(2):127-128
道光十年,在清中央政权与地方官员整饬日益弊坏的两淮盐务之时,发生在江苏仪征黄玉林案件,引起了道光帝的高度重视,这对两淮私盐问题的最后解决以及淮北实行票盐之制都有密切关系。为此,对黄玉林案件全过程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现简述如后。江苏仪征地当水陆要冲,是为淮盐百万引盐解捆打包发运之地,盐枭私贩皆潜伏于此。道光帝于十年四月接到密折,举报两淮世枭黄玉林,以仪征老虎颈地方水码头为汇集筹运之地,以湖北阳罗、江西蓝溪两省交界地方为屯私发卖之处,大者沙缸装载数千石数艘连带开行,小者猫舡装载数百石左右百十成帮,接…  相似文献   

19.
赵尔巽与东三省辛亥革命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东北地区以张榕、张根仁为首的革命党人,曾试图在奉天发动革命,但为东北地区的封建官僚地主军阀所镇压,其中关键人物是赵尔巽。本文拟根据清代档案史料,就赵尔巽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活动以及作用和影响,作一扼要的叙述,以求得对东北地区辛亥革命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任务之一,但是,搞好舆论监督不容易.近3年来,我组织批评报道120多篇,对私设路卡乱收费、贩卖私盐、环境污染、制售假药等不良社会现象曝光批评,不但没惹来麻烦,还四次收到群众自发送来的锦旗.同时,所涉及事件大都得到圆满解决,推动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