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课程的到来,把问题作为课堂的中心显得越来越重要,平时我们谈的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而忽视了对教师自身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形成的研究。而教师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恰恰是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培养的必要条件。本文结合简谐运动的教学题来谈谈教师如何形成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  相似文献   

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之所以能成为锻炼思维的体操,是因为数学发展始终都不断地设计问题和推广问题。从认识心理角度看,所谓设计问题就是用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明知故问,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推广问题就是从一个问题引申到另一个问题,从书本知识推广到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设计和推广问题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本文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设计和推广谈点肤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物理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因此教学过程应该体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必然要求教师能够很好的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有效的指导。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诗足以说明善问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还要重要,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有了问题,学生才有动力,才有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优化教学情景,大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董一臻 《科教文汇》2008,(30):281-281
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邓小平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直十分重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邓小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及环境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长远利益,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文章就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及环境规划设计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创造源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造教育的起点。高度肯定、重视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表现为无疑可问,不敢问,不会问,没机会问。通过生物课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物理教学实例,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索问题、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实施“问题解决”策略,就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运用问题的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习策略。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兴趣、情感、动机得以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本文结合物理课教学实例,谈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8.
李建军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21-1127
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和食品产业中的应用以应对日趋重要的粮食安全问题,但2009年10月以来出现的有关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辩论却使这种战略计划面临严峻挑战。在这场社会辩论中,中国公众不仅仅关注转基因商业化可能对人类、环境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决策和审批过程的合法性和透明性提出质疑,要求进行相应的规制改革。总体而言,有三类基本的伦理问题成为这场社会辩论的核心议题,它们是权利问题、利益实现方式问题和责任问题。与此相应,政府需要应对的公共治理问题包括信任问题、规制改革问题和实施问题。  相似文献   

9.
焦晓瑾 《今日科苑》2010,(11):174-174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善导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引入,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采用问题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可称之为“问题课型”或“问题教学”。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有效解决区域创新问题,促进区域创新,分析区域创新政策问题评议这一区域创新政策分析中最重要的活动,将之分为情势感知与分析、认知与界定、阐述与精炼以及分类与结构确定等4个阶段。其中,政策问题评议的首要任务是问题情势的感知和分析,包括对政策问题的情势准确感知、高效率搜寻和科学分析;树立政策问题系统思维、对政策问题假设进行创造性综合以及对政策问题本质的合理界定,是成功识别、建议和评价政策问题的前提;政策问题阐述与精炼强调政策利益诉求详述和对政策目标的权衡与取舍;明确定位政策的战略性和操作性,根据政策问题形成时的组织化程度分为重要问题、次要问题和低级问题,越高层级的问题越需要战略性的政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刘学锋 《科教文汇》2011,(5):103-103,129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们积极地寻求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笔者认为在运用网络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标准"勿脱离、"问题教学"多进行、"教师指导"不能少、"史料运用"要高效。  相似文献   

12.
蔡靖  章宏梓  汪美贞 《科教文汇》2011,(9):41-41,43
环境系统工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具有综合性和理论性强等特点。本文简单分析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并探讨了相应的改革措施。提出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改革措施,为促进环境系统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卢彦 《科教文汇》2011,(6):105-105
初中生物课堂的"问题导学"模式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善问、善导、精心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等实施原则,着重"情景提问,导入新课"、"层层设问,探索知识"、"归纳总结,反馈迁移"等教学要点,有利于生物课堂的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4.
牛志芳 《大众科技》2013,(3):126-127,22
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克服了传统机械基础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病,通常是对学生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学生共同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  相似文献   

15.
俞卓 《科教文汇》2012,(30):48-48,5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创新性,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可能发现和修正教学内容以及设计构思中的“错误”和“不足”.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有机会面对课堂教学中几乎不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从而解决问题,收获经验,达到创新。当下许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都普遍采用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从实践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分析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环艺专业教学中“项目设计”的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机械类本科专业“工程力学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缩短学时,而内容不减的实际问题,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科学、课外作业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7.
黄敏 《科教文汇》2012,(3):42-43
"数字图像处理"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让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这门课的重点。我们对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进行了探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施,这些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毅文 《科教文汇》2013,(24):70-72
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对环境生态学的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兴趣不高,而且学习效果较差,有必要对其教学从内容、方法以及实践方面进行改革,使其课程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措施包括:改革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和社会需要,科学地筛选与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演讲式教学、启发式与探究式教学等;开展课程设计和课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生态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阐述传统教学法的弊端、项目教学法及其特点,指出在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论述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及具体方法,包括设计相关项目、小组讨论的组织方式、问题有效实时解决等。  相似文献   

20.
毛小娟  曹咏  欧阳庆 《现代情报》2009,29(12):186-187
本文从可操作性与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教学出发点,引入"协作式教学"与"问题学习教学"方法,设计了一种《文献检索》课程实验教学的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