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佛教化",隋唐以后,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本、文化对话与融合,实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化",借鉴隋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就能实现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转折。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也能实现从"中国文论西方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折,从而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圣经文化在汉语语境中的现状",主要研究其接受者人群的思维模式。以受教育程度及其知识背景来划分,从翻译理论角度分析"农民基督徒、知识分子基督徒以及文化基督徒"接受圣经文化现状的原因与产生的不同情况。同时,提出了很多人不曾注意到的中国文化与圣经文化之间的"互动",除了圣经文化单方面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作用外,还考察了中国文化给圣经文化带来了生机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主义的"全盘西化论"和保守主义的"儒学复兴论"。在20世纪80、90年代的"文化热"中,他进一步阐释了"文化综合创新论",其核心思想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同时汲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创建一个综合中西文化之长的新的文化体系。"文化综合创新论",是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文化思潮,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学纷不断输入,中国传统文化被迫作出应答。在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问题上中国学界出现了分歧:一是"严炎夏之大防",奉中学为至高至上的"西学中源"之论;二是"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之说。面对学界的这种混乱现象,孙中山主张"集合中外(文化)的精华,防木一切的流弊"。这种中西合璧的文化观,为时人乃至今人在对待中西文化冲突、交流中指点了迷津。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习近平提出了文化自信思想,主要包括:中国文化主张一脉相承,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创新与创造;中国文化主张开放包容,有利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中国文化主张"以和为贵",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有利于世界的和谐与美丽。这一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论述在普通高校开设"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与实践"选修课的构想,提出"观—习—练—演"的实践模式。该课程模式强调"先文后舞"与"先进入文化情境、后进行舞蹈演练",提倡"用身体展开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体悟与实践,并在习得过程中逐渐实现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价值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获得",试图为研究我国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如何在普通高校实现"高校普泛传播"提供见解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日本文化既具有固有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又具有摄取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复合性"、"杂种性"特征。古代日本主要接受与融合以儒学和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亦即"唐化"或"汉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向"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吸收与摄取西欧文化,即"洋化";二战后日本则"返亚入美",积极引进美国文化,以走向"美化"道路为其主要特征。在历史上,日本文化受"汉化"影响之深,迄今仍能在各个领域发现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后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郑玲玲 《现代教育》2012,(Z3):50-51
目前,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教学在外语教学体系中处于边缘或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导致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薄弱,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它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失去了"平衡性"和"对等性",阻碍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在分析这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胜翻译是外国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全面、正确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在分析西安大慈恩寺简介英语译文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历史文化景点简介的翻译需要灵活运用"深度翻译"手法,做到"宁繁勿简",切勿"惧繁从简",从而最大程度地让译文读者获得跟原文读者对等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感知。  相似文献   

11.
李静 《文教资料》2012,(18):89-91
"北京精神"的"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着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所在。"爱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创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厚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北京精神"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提升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来,知识分子不得不考虑怎样去把握和处理科学在社会和文化价值系统中的地位问题。胡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科学",提炼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指出科学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处于正统地位,只是由于材料的不当,才没有能够产生出如同西方一样的科学技术。胡适把"科学"安排进中国学术史,可能存在偏颇,但其苦心孤诣在于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  相似文献   

13.
艺术歌曲在西方音乐文化中的概念有着特定的含义与内涵。在中国音乐文化中,"艺术歌曲"则泛指那些艺术性很高且思想深刻的"歌曲",因而相较于西方音乐中的"艺术歌曲",这个概念在中国音乐语境中其含义本身就富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不确定性,一般人们讲到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艺术歌曲",则特指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受外来音乐文化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影响,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为中心的学院派作曲家创作的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在新文化中不仅是某些特殊气质的歌曲类型,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起着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林莎萍 《文教资料》2008,(21):41-43
林语堂具有超越种族和地区的多元文化意识,是跨文化的学者和作家.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林语堂担当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向西方国家展现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当下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守望中国书法》一书对"书以载道"这一问题的论述相当深刻,不但论及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文化精神,而且提出中国书法承载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意志。本文表示赞成,并且认为无论是书法的"道",还是文章的"道",指的都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所谓"书以载道"、"文以载道",简言之,就是中国古人以庄重的书法和典雅的古文来表现中国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关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学"这一概念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而不是指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用"国学"来指称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有一个流变的过程。清朝末年,中西文化的交流有了很大进展。为了区别西方的学术文化和中国两千多年来以经、史、子、集为基础的传统学术文化人们把前者称为"泰西之学"或"西学",而把后者称为"中学"。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由此而来。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将西方学术文化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称为"旧学"。也有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淮阴地域文化是周恩来"和而不同"思想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和而不同"思想既不单纯求"同",也不单纯求"异",而是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周恩来"和而不同"思想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色彩是艺术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中国红是色彩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中国红被称为"国色",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内涵。它被广泛的运用在国内标志性物体的设计中,从过去的五星红旗到北京奥运的火炬都采用了"中国红",可见"中国红"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