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茵 《文教资料》2012,(26):42-44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评论家兼文学家学,他以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为理论内涵,以直觉性、情感性为批评形式,以诗意化艺术化的语言格调,建立了一种中国化的印象主义文论。本文旨在结合李健吾的具体批评文本,对从作者独特的话语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高扬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2.
程朱理学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特别强调精神自我,认为精神自我高于生物自我,不仅视为天理,而且视为人性的本质。刘师培曾说过:所谓理学就是伦理学加心理学。我们可以进一步说,理学所谓心理学是与现代心理学有很大不同的心理学,是探讨个人的精神自我的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即精神自我心理学。程朱理学的精神自我以理学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对精神自我的结构从内容与功能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提出了创造性思想。现代心理学应该总结这份宝贵的遗产,为心理学的科学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正> 李登建的散文集《黑蝴蝶》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因为该书所映现的社会生活面,多是扣人心弦的焦点和时代奔腾的浪花。作者以一个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的姿态审视生活,并深入省察社会生活表面以下的当代人的生命状态、精神实质与心理态势;同时,他又把真实的自我溶入渗透到当代人的意识深层之中,以自我的人格精神品味并体察作为一个现代人的精神历程和心理经验,以此为依据,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散文新著《黑蝴蝶》多层次地展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是一个变形的神话,作家有意识地将《奥德修纪》作为小说的神话原型,作品的情节所象征的现代的生存状况与原始的生存状况进行对比。神话史诗不仅为小说提供了一个类比框架,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荷马史诗原型隐喻和象征意义,表达了一个现代人寻找失落的自我以及重建自我价值的过程,并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人类寻求精神出路的宣言。  相似文献   

5.
学生自由既是现代社会权利保障的根本要义,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生自由具有三重含义:学生与教育内容作用时的学习自由,与教师互动时的交往自由,以及处理自我关系时的精神自由。充分享有自由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在学习、交往和精神活动中能够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试、自我建构,发挥完善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因此,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的教育,必须以学生自由为核心,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诱导启发学生公民权利意识的觉悟,建立适合学生精神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实现最大可能的学生自由。  相似文献   

6.
刘铁芳 《教师》2013,(8):F0002-F0002
作者通过重温古典的教育智慧和精神,在面对当下问题的基础上,寻求当下教育精神的合理建构。作者的所有努力是致力于将人的完整性诉求作为现代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并提出了具体路径:以促进教育实践主体的哲学思考为基本出发点,以人的自我认识为基本线索,以自然作为教育的起点,以博雅的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以积极的交往与活动引向对他者的关切,  相似文献   

7.
即使是被描述为无意义写作的后现代小说.也是作者思考的产物,是作家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意识形态的体现。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颠覆了日渐腐朽的“美国梦”,提出“寻找你自己”,鼓励现代社会的美国人走出混乱的精神领域,寻找自我的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格构成包括“自我导向”、“自我实现”、“自我冲突”和“自我超越”四个方面,它反映现代人精神品质诸种特征,不同于传统人格。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是现代人格的典范,本文以其为个案阐释现代人格的构成和特征。  相似文献   

9.
三毛的流浪及其流浪中的精神漫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决定了其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实质和异域猎奇的基本叙述形态;荒漠文明的书写是三毛全部作品中最突出的亮点,并由此支撑起了她的精神乌托邦,藉以表达作者对现代城市文明病的焦虑以及对物质与精神、文明与道德之间悖论性发展的文化思索;三毛创作中的多元文化叙述空间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也生动的呈现了作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的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现代自我论,作为主体性哲学的一种构设,肇始于笛卡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从笛卡尔、洛克到康德,作为现代主体性哲学的奠基者,他们同样确信,一切知识,一切真理必须以自我为根据,从自我出发,但是关于"自我"本身是什么却成了争讼不一的难题,因此也无法免除自己与生俱来的虚幻色彩。它要么被时间的流变所肢解,被经验有限性所分裂而一再丧失了自身的同一性;要么在保持了最为自洽的形式同一性的同时,被抽干了自己所有的经验内容,作为一个无实在性的形式条件,只留下一具"自我"的空壳。然而,现代早期思想家对"自我"的寻求和论证,无论如何都带着它们自身的成就与缺憾,开辟了一个时代主流的精神路向,并使日后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教育关注的中心,也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理想。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为此高校德育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人文素养的自我积累、专业能力的自我提升、心理素质的自我加强、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及审美能力的自我修炼等途径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以保证高等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足球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运用文献综述和逻辑分析法解读足球运动的教育理念,对足球精神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作者认为,足球精神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足球精神可以鼓励青少年实现自我、超越自我,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笔者还提出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以多种途径渗透足球精神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想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寻找自我而又迷失自我、毁灭自我的人生悲剧,剖析她以及她所代表的同时代女性,为自我和时代所囿而产生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以期探讨男权文化对女性广泛且深刻的精神毒害,同时透过作品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矛盾对立的人生观与妇女观。  相似文献   

14.
关汉卿通过对元代社会的腐败黑暗的深刻揭露,塑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他的作品以颂扬斗争精神为主调,以尊重人格、体现自我为重音,成功塑造了最高尚最聪明的卑贱者,体现了作者人本思想和民主理想,也体现了民族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萨特在自传《词语》中运用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对自我进行了解释。存在的精神分析法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但核心思想是存在主义。从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基本选择"等出发萨特解释了自己写作者身份的成因。萨特将人的选择和命运与更深层次的存在欲望相联系,认为存在的欲望才是个性与身份形成的原动力,为自我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词语》浓缩了萨特自我选择思想的萌芽和演变,是具有浓厚分析色彩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忏悔录。  相似文献   

16.
欧阳修被贬作于滁州知州任上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两篇散文,以其丰富的意蕴昭示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即:表层抒写作者的山林之乐;次层抒写作者与民同乐,并自我肯定在滁州建立的政绩;深层则表现出作者以从容、淡定的心态坦然面对人生遭际,体现出一种积极有为、乐观旷达的精神。从两文中透露出的是作者政治上和创作上不凡的识见,更体现出作者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论视野下,"家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环境的单向认知,表现为个体存在与环境之间互为对立的关系。菲利普.罗斯通过对现代少数族裔的精神离乡、漂泊、生存的关注与反思,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批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误区,为现代人的和谐回归指明了方向。罗斯小说的主题赋予了传统家园叙事模式以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态内涵,他通过批判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对立和分裂,力求改变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传统认知及存在方式,达到存在与世界的一体性,体现了罗斯作品对人文生态美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三星草》的作者们采用十四行诗体 ,绝非仅是对一种西方诗体式的接受和移植 ,而是用这种体式表现出一种真正的现代意识 :个人的生命体验 ,个体自我个性的张扬。与此同时 ,还蕴蓄着浓烈的将个体自我与群体自我贯通融汇的意向。于是此诗集又显现出中国文化传统色彩。这不独体现着中西文化的整合 ,也匡正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抒情主人公的两种偏颇 :在个体自我与群体自我中总是偏于一极。更应首肯的是 ,他们无论是对个体自我抑或群体自我都具有一种超越意识。整部诗集浓郁与厚重的美学风格 ,正源于此 ;诗人们也因之创获了哲人质素。某些诗章昭示出诗人们与鲁迅的精神关联 ;其实他们所独创的这种汉式十四行 ,亦正是贯彻鲁迅“拿来主义”思想文化路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产国现代女性文学典范丁玲的创作放在西方女性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并置于中国现代女性精神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归结出中国现代女性美学特征及轨迹。文章认为,在女性寻找自我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性”,即以表现自我为目的,以自我表现为特征;在寻找男性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女性美学反叛的“反美学”,以及相应的雄性化美学;而在寻找整个世界阶段则表现为对前两个阶段美学的超越,显示出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这些特征的演变,与现代女性心灵世界同构,又与西方女性文学同步,从而显示出丁玲的女性文学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贾奉雉》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小说名篇之一。作者以荒诞的笔调述说着一个士人的故事,其实也借此揭示了一代士人的精神遭遇。传统士人品格与八股文化人格的两难选择,自我拯救的努力与精神逍遥的无奈,构成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作者以泣血的哀感寻求灵魂的安顿;同时又以凛然的风骨探寻着自身的文化归属。而贯穿全篇的隐喻结构,使作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