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的自我观蕴藏着独特的内向传播智慧,主要体现在要求自我确立起惟道是从的主体意识,进而以道的符号象征意义为媒介来引导自我省思,不断消除世俗价值观的污染,最终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自由的人生境界。与侧重考察自我的社会性西方内向传播理论相比,老子的内向传播智慧更倾向于消融社会性对自我超越的干扰,注重自我内心通过向道的复归而实现自我升华。  相似文献   

2.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孙卫华  刘敬 《当代传播》2023,(1):102-106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其自我传播观一方面承继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具有浓厚的社会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人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仪式和布朗功能主义仪式观的印迹。其自我传播观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乔治·赫伯特·米德(G·H·Mead)是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与杜威、库利、帕克一起构成了美国芝加哥学派第一代理论家.米德的传播思想主要在人际传播的范畴之内,而核心在于<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下面我们从本书中米德的自我观点出发,来考察一下米德在人际传播方面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虽然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普及,但在农村社会,人际传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沟通方式.①贫困家庭因其弱势地位而形成的特殊社会情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自我观的形成,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传播,进而制约着他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这显然不利于他们摆脱困境,实现自我提升.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如果不对农村贫困家庭成员的人际传播特征进行针对性调研,从而有计划地进行干预,他们将会与所在自然村的其他村民脱节,并进一步边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媒介环境学思想,对微信传播进行思考。微信实现了语音的跨时空传播,也开启了人际社交的新局面,是麦克卢汉笔下的"人的延伸"。但本文发现微信是一种具有空间偏向的媒介,尽管它以口语传播为主要特点,却无法突破印刷媒介影响下自我导向的现代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人们基于微信的交流,其形式大于内容,人们对微信技术的依赖不可避免导致符号化和抽象化的交流主体以及象征性的社交关系。  相似文献   

7.
微博以其独有的快书写、快发布、快阅读、快交流等特点跻身2010年十大关键词。140个字附一张图片或一段视频式的“微传播”正成为时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通过关注的“互粉”,我们可以在“我关注的”与“关注我的”这样一个人际传播中发布身边的见闻、关注当下的热点、交换互相的意见,借以实现自我表达、交往需求与社会认知。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社交媒体的风靡深刻变革了大众的媒介使用方式,进而重构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心理情感和思维意识.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体,腾讯发布的《2016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61%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每天打开超过30次的重度用户占36%.①微信已深度渗透用户生活.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的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媒介认知及社会文化认知.本文从自我传播心理、人际传播心理和群体传播心理三个层面对微信用户的传播心理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张莉莉 《青年记者》2016,(23):48-49
吴承恩编著的《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一路经历坎坷,降妖伏魔,最终渡过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虽以神话、宗教为题材,描写各种妖魔鬼怪,但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面对不同的人所展现的人际传播特征是孙悟空在保护唐僧取经的过程中遭遇坎坷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大体上,他的人际传播的动机体现了三个方面:一是因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人际交流,如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二是由于社会协作而参与的人际交流,如上下级的沟通;三是自我认知与相互认知.①而他在取经过程中传达的传播理念、原则与技巧给现代人际交往提供了积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主体能动性对行为有重要影响,阅读自我效能是主体能动性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其智能的高低以及智能结构的不同使得阅读自我效能呈现不同状态,明确阅读自我效能和多元智能的关系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干预、引导和促进用户阅读。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主体用户——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采集615份有效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分析结果,构建阅读自我效能与多元智能关系模型。研究发现:①阅读自我效能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性极显著,受教育程度正向预测阅读自我效能;②逻辑—数理智能和多元智能内省领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显著,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认知—内省智能和多元智能人际领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极显著,并且男性在这些智能上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概率均高于女性;③逻辑—数理智能和多元智能人际领域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显著,多元智能分析领域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极显著,并且理科在这些智能上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概率均高于文科;④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认知—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多元智能分析领域、人际领域、内省领域与阅读自我效能关系显著,且这些智能均正向预测阅读自我效能;⑤阅读推广情境下,阅读自我效能和多元智能呈现系统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关系,于“推—拉”驱力下形成螺旋前进态势。图2。表8。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1.
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中产生出来的,我们既要从与他人的联系中体验自我、调整自我,又从自我出发,去为良性的人际互动极力创造条件,在互动的制约因素与准确的自我观支持之间寻求到统一,从而让人际互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致和巧妙,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美好。  相似文献   

12.
王灿发  何雯 《青年记者》2009,(22):57-58
谣言传播过程的五要素及传播系统 1.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 谣言传播的第一要素是缺乏自我规范的传播者,他们扮演着始端的作用。他们不仅严重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和认知,还对社会造成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穆乐 《大观周刊》2012,(46):40-41
“大道幽微”主题展主要陈展老子的事迹、老子故里鹿邑太清官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道德经版本。通过“大道幽微”的陈展,对进一步解读老子思想,宣传普及道家文化,传播老子在豫东大地上留下的历史传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周口市博物馆“大道幽微”主题展,为观众走进老子,感受老子道家文化思想,开发利用道家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成为弘扬、传播老子道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相似文献   

14.
张婷 《新闻世界》2010,(8):207-208
人际传播在封建社会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在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指导下进行,不同传播关系的主体,以"三纲五常"、"慎言"为主要的行为规范,人际传播的内容被局限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诗歌作为古代思想的一种传播形式,由内向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先秦、两汉的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为内容,极大的突破了儒家人际传播观念的限制,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题材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文献、提出设想和小规模实证,此文对"有意义的他者"的存在以及产生根源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大学学生心目中是存在的,而产生的根源是为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感和更好融入社会的需要,其身份确立主要经由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两种途径.在"出现问题——'镜像'模仿——自我说服——做出回应"模式下,"有意义的他者"充当了自我传播过程中的意见领袖角色,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和爱情观,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7,(5):45-51
国家形象的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互动论、认知论的视角关照国家形象的形塑,认为国家形象存在"自我认知形象"、"他者认知形象"、"自我期待形象"和"他者期待形象"这四个向度上的互动关系,并将这四个向度置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中加以考察,发现国家形象并非固定的,而是在认知中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会影响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国家形象互动模型,以期多维度地关照国家形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现实生活的压力,让网络游戏成为了许多玩家进行人际交往、舒缓压力、形塑自我、达到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网络游戏中无处不在的人际关系,成为了影响玩家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网络人际关系对玩家自我认同的影响,本文对玩家在游戏中如何塑造"自我"、玩家是如何进行人际互动达到自我认同、人际关系是如何影响玩家的自我认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网络游戏玩家人际关系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提供可借鉴和参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本文则从传播学的人际传播视角进行分析,介绍霍曼斯人际传播理论的基础、决策模式、人际冲突、自我披露、人际关系变化等方面的基本观点。本文对于全面研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江柳 《东南传播》2010,(8):118-121
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老子《道德经》的"反战"、"守柔"以及"人本"主义三大思想,以人类传播史上媒介技术的演进为纵线,进而评析主要大众传播媒介的演进图景及其所展示的传播文明。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三次信息革命是媒介演进过程的三大拐点,尤其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时期人际传播方式的复苏更彰显了中国道家"不失其所者久"的传播之"道"。  相似文献   

20.
梁巍  白金 《出版广角》2018,(5):76-78
微信传播基于强关系的特点,使其能通过线上呈现与互动打破时空限制,将动态变化的生活场景移动化,朋友圈的实时动态也同样被赋予自我呈现与主体重塑的重要功能.微信朋友圈中的熟人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融合性更强,大家能够通过朋友圈中介传递的功能表达与传播自我,一定程度上实现外界对自我的认知转变.其中微信自拍就是以微信为载体的社交行为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从人际传播的角度来看,个人在朋友圈呈现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对自我的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既有对本我的表达,也有对群体价值、社会规范的认同与迎合,还伴随着自我披露与隐秘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