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课程目标是课程制定、实施与评价活动的重要依据,明确课程目标的评价内容,提出课程目标的具体评价标准,建立长效的课程目标评价机制,是加强课程目标的评价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自主学习的教学采用了一种综合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三级 :对课程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对课程评价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对学生评价 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对教师评价 教学过程教学结果1 对课程评价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 ,对课程的评价依据于它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否符合家长的愿望 ,是否反映人们的共同要求。1.1 课程评价的内涵界定课程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1)从课程目标上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判断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和…  相似文献   

3.
面向产出的课程质量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关键环节,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课程质量评价的核心。实验课因实验类型、实验项目、实验成绩的各组成部分均与课程目标之间缺少明确的对应支撑关系,导致达成度定量评价复杂、困难。本文根据成果导向理念反向设计课程目标,以课程目标组织实验项目,针对课程目标的评价设立考核并详细设计观测点与评分标准,梳理各课程目标的支撑项集合并合理确定权重,拟定了一套用于实验课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的方法,该方法有利于提升课程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与面向产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滁州学院学报》2021,(2):118-123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但其评价方法一直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短板。本文以"食品加工原理"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课程作业、课堂表现、课程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活动的对应关系,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指导并评价课程实施。结果表明,采用食品加工原理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可找出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持续改进教学活动提供依据,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接受认证专业采用面向产出的教学评价方式。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实质是“评学”,即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又是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重要依据。从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领军型人才的目标出发,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以“结构力学”课程为例,进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从传统考试评价向综合素质评价转变,实现多经纬度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为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要求,课程目标评价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工程专业教育持续改进的关键。作者在课程目标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与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的关系矩阵,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可以得到更加客观、科学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7.
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是研判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基本指标,可以评定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考试模式是否合理,其评价分析结果对后续持续改进至关重要,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明确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的基础上,以每个分课程目标为核心,采用直接方法(课程成绩)和间接方法(调查问卷)、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段,建立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并以“水工建筑学”为例,对分课程目标达成度和总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指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工程实践、实验教学及课程思政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持续改进措施,以期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驱动下教学活动建设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评价是小学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则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课程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从OBE理念出发,构建了一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度综合评价模型。定性达成度评价主要考虑学生的获得感,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基础得到的。定量达成度评价是以课程的各考核环节对各课程目标的支撑关系为依据计算出来的。模型应用结果证明,定性达成度评价和定量达成度评价的结论一致,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达成度综合评价分析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构建“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面向产出的课程实施与质量评价机制是落实“产出导向”理念的基础要求。通过开展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聚焦课程目标达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确保各环节数据可以有效评价课程目标达成和支撑毕业要求,并最终将评价结果反馈到下一轮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潘莹  谢红梅  梁策  王湘 《高教论坛》2023,(11):48-52
课程目标达成度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基于OBE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结合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构建了机械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首先将机械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化,并建立毕业要求与课程目标之间的支撑关系,进而设计考核方式。然后根据课程目标、考核方式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机械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结果表明,达成度评价不仅能反映出学生对机械设计课程目标的掌握程度,也能反映出机械设计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亮 《现代教育》2022,(6):15-17
学科课程标准是实施学科教育质量评价的依据。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课程目标等作出系列化制度安排,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标准等调整,决定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策略的变革。准确解读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标准,才能科学确定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尺度、评价形式及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3.
课程目标的设置与达成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重要内容,是课程教学的核心和指挥棒,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有重点地设计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组织课堂活动和课下活动。课程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评价数据包括课程考核成绩、基于学生课堂/课下表现的平时数据、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等,这些数据必须是翔实的、可靠的、合理的,与学生的能力培养息息相关。不同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选择评价数据,丰富的教学活动必定产生多样的评价数据。要统筹考虑课程特点、课程目标难易程度、学生现阶段自身学习能力、高校自身定位等因素,对课程目标的期望达成度进行设置。  相似文献   

14.
课程评价对课程建设具有导向作用。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评价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统一性的评价标准之外未能根据课程特点细化评价标准,从评价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法上都无法很好地反映该课程的能力本位目标,无法满足评价的效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进行专业学生学习产出是否达成的前提,是任课教师判断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的基础,也是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工作。文章以河南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立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为例,说明该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效果,以期为促进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胡小舟 《大学教育》2022,(11):296-298
机械设计基础是大学工科专业的重要学科基础课程之一,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文章基于OBE理念,提出了包括课程目标达成度直接客观评价和间接主观评价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以地质专业2017级为例,介绍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以评价结果为基础,提出了后续教学的持续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学业成绩评价对达成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高师院校现行的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普遍存在着理念滞后、方法单一、内容偏狭、偏重结果性的弊端,严重阻碍着公共教育学课程目标的达成。要实现公共教育学的课程价值,达成其课程目标,必须改变现状,构建新的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确立发展性的评价理念,制定符合课程目标要求的评价标准,实施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终结性考核方式,重视档案袋、表现性等过程性评价新方式的应用和探索,这些构成了公共教育学学业成绩评价机制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8.
师范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要求定期评价和监测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并据此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目前还没有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统一方法和标准。本文基于认证理念和相应的底线思维,首先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达成期望值估算方法,然后从定量和定性两个维度构建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加权评价算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新算法既能有效区分“假性达成”现象,又能较好地贯彻“学生中心”理念。  相似文献   

19.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障。在对以往英语教学评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中探讨如何开展英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及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建立相应的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季建春 《考试周刊》2010,(56):86-86
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