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英语格律诗的翻译方法问题,文章在对《墓园挽歌》两篇译文的效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翻译英语格律诗的过程中,译者只有采用现代汉语格律诗的形式,通过移植原诗的格律,使译文尽可能地达到形式对等,才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美,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对等。  相似文献   

2.
对等原则是翻译理论的核心,翻译对等是翻译标准的终结和最高体现。结合对等理论和"三美论",从音、形、意三方面和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对一首唐诗的四种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论证了只有在词汇、句法、语篇层面和原文对等,并且传递了原诗的意美、形美、音美的译文,才是成功的、质量上乘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Halliday概念功能理论为指导,从小句间相互依赖和逻辑—语义角度分析了原诗和其十个英译文,比较原诗和译文、译文与译文在信息地位、信息逻辑意义等方面的差异。本文指出,意义的差异源自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信息的解释,意义的差异通过译诗的语言形式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小说翻译存在两大难点:既要注重翻译的准确性,也要体现目的语言的文学性,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则认为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高于形式上的对等。其理论涉及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和文体对等。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在翻译Lindsay Armstrong(林赛·阿姆斯特朗)的小说《他是我丈夫》时,选取了一些典型的重点语句的翻译说明该理论在提高小说翻译质量上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不仅对研究语言系统和语篇分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角度与方法。本文从"选择就是意义"这一基本原则出发,运用Halliday相关的经验纯理功能理论对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及三篇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尝试以更加客观的角度讨论功能对等的翻译。结果显示,译文对于原诗的过程类型的取舍,使得原诗的交际功能无法在目标语中完全体现,完全对等的诗歌翻译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许渊冲先生认为译诗应力求传达原诗的"三美",而"三美"之中,"意美"最为重要;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也为诗歌翻译提供一定的启示。许先生的"三美"理论实际上契合了奈达提出并阐明的"功能对等"理论,换言之,诗歌翻译要实现"三美",就是要力求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在意、音、形三方面的审美效应对等,而实现"意"的审美效应对等乃译诗之关键。由此,本文试将许先生的"重意美"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衍生出"意美对等"这一译诗视角,并以许先生对经典唐诗《春夜喜雨》的英译作品为例,阐释这一视角在古诗英译实践中所体现的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功能语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到诗歌翻译中,对于探寻诗歌翻译的功能对等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诗歌翻译中必须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形式美和意境美,然而功能语法主要关注的是意义对等,所以还需运用诗学知识对诗歌进行探讨,只有这样分析才较全面。本文首先利用功能语法分析李白的《越中览古》及其译本,其次从音、形对该诗进行分析,只有在意、音、形三方面偏离最少的译文,才最能够传达原诗的韵味,才是最优秀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安华 《海外英语》2014,(17):134-136,15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繁星》和《春水》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两部诗集,美籍汉学家约翰·凯利与鲍贵思对这两部诗集的进行了英译,处处体现出功能对等的内涵。两种语言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杨萌萌 《现代语文》2009,(12):93-97
汉语古诗词历史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诗词是最具汉语言特色的文学文本形式,不仅凝练高雅,而且意义深远。因此,诗词翻译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准确地使原文意义再现。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只有语言功能的对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相关同构体才能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这样的同构形式便使得译文在译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与原文在原文读者心中的心理反应与情感体验达到了最大化的相似性。诗词翻译也就成功地传达了原文本的信息与意蕴。本文以苏轼词《江城子》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主要针对同构体在其文本翻译中的体现及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力求获得对同构传达意义的功能对等的深入阐释及其在诗词翻译中构建“同感”效果的重要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汉译英翻译中谴词的"词义对等关系"。在寻求翻译对等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把握词义对等关系以取得能够与原文产生同样效果的译文表达。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英汉不同层次上的词义对等以期更好地把握翻译措辞。  相似文献   

13.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注重原诗内容和形式的翻译以及译文读者的反应。《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记录我国古代人民生活百态与自然事物的百科全书。《诗经》中的意象丰富,寄托了作者表达的各类情感。《诗经》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译者面临的巨大难题。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以施图金俄译版《诗经》为文本,对其树木意象的翻译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奈达是美国著名的翻译家。1964年,他出版了《翻译科学初探》,在书中提出了"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概念。起初奈达特别强调动态对等,因为在他看来,形式对等的翻译是很少见的。目前翻译界对"功能对等"、"形式对等"翻译争论颇多,有些学者认为形式对等较功能对等重要,有些学者认为功能对等比形式对等更胜一筹。本文作者认为在翻译诗歌的时候,形式对等在翻译拟形诗的时候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翻译苗族古歌时,既要关注原文中原生态文化因素,又要恰当处理与原文意义动态对等的问题,切忌过分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形式内容方面的绝对统一对等.具体的翻译方法就是:译文通过解释,或者补充说明的方式,将苗族古歌中的原生态文化内容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正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精髓,还保留了其原生态文化的韵味,从而达到原生态文化动态对等翻译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篇分析为理论基础,从情景语境,衔接和连贯三个方面对作品《红字》中译进行分析,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字与字,句与句的对等,而是语篇意义的对等,是译文与源文在情景语境等方面的对等,同时需要兼顾译文的连贯和衔接。  相似文献   

17.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敏 《海外英语》2014,(17):150-153
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后发展为“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不仅包括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的对等,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言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两种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意义、风格、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如何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对等,从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作品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认为,应该把译文读者的反应作为评价译文好坏的标准。但有学者发现过分强调读者就会削弱原文的地位,进而导致译者越来越注重“再创造”而偏离了翻译中对原文的“忠诚”原则。文章以动态对等作为理论基础,对比《红楼梦》两个权威英译本中刘姥姥的语言翻译,提倡在考虑译文读者感受的同时,适当译入原文特色,从而真正达到“等效”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