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学的创新力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创新力水平,我国的大学创新力水平整体落后于世界一流大学,因此,提高大学的创新力水平迫在眉睫。大学具有丰富的知识、科技和人才资源,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的各种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对于大学自身来说,不同模式的产学研合作活动能够从教学创新力、科研创新力和社会服务创新力三个角度来全面提高大学的创新力水平。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产学研合作对大学创新力的建设和提升的作用,并寻找有效提升大学创新力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观念力、控制力、协调力、服务力、创新力五大维度和十项特质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执行力进行建构,对提升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执行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是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三型"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了解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内涵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相应的"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达到保障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现代领导力是学习力、创新力;是责任担当的执行力、令行禁止的公信力;是示范引导力;是科学发展评判甄别力;是应对公众媒体的掌控力;是组织协调凝聚力和处置公共突发事件驾驭力的复合系统。提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需要创新理论、转变观念、健全体制机制,多元联动,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5.
孙玉勤 《课外阅读》2011,(4):252-252
提高班主任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是管理好班级的关键。几年的班主任生涯,我认为:作为班主任主要应当通过增强学习力、调研力、判断力、创新力和引领力等五个层面来提高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科学决策力和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需要知识创新。大学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场所,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在面对知识创新的社会要求时,大学需要重新回到其文化立场来审视创新力的来源。文化与知识相关,但与知识不同,其本质乃是属人的,与人的创造力、心灵自由与教养相关,并积淀和承载着人类在传统中的那些共通性的价值。当文化培养的是健全人格和良好教养,指向人的心灵自由与开放性的假想与猜想时,文化就能内生出创新力。当前中国大学在各种制度化困境和精神困境中缺少创新力,大学鲜有创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大学应该回到其文化本性,建设文化大学,以育人为核心,以开发学生潜能、培育自由心灵和健全人格为基本目标,提高文化创新力,完成大学自身特殊的社会使命与责任。要建设文化大学,大学需要不断实现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重视文化传承与通识教育,回到哲学引领和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通过产学研结合,以育人为主提升创新力,把握向文化型大学转变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7.
辅导员的领导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到其岗位工作的执行效果与长远发展。基于辅导员领导力的概念确定,运用服务型领导理论与基于改善社会的领导理论,从自我认知、学习力、执行力、创新力和影响力五个要素,构建民办高校辅导员领导力模型,探索民办高校辅导员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8.
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在教育行业竞争中求得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和长期动力源泉。开放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以其职能活动为基本途径,以其价值追求为导向,以其服务定位为行为准则,对已有和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整合、运作形成的整体性的竞争能力。开放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长期性和紧迫性的双重特征,需要从文化力、创新力、学习力的持续养成和当前建设阶段现实问题的积极解决两个角度去考虑。  相似文献   

9.
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主要由政治力、育人力、创新力、文化力、服务力、信息力等要素构成。在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由于认识滞后、超常发展、建设失序、举债经营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原因,大学普遍存在软实力缺失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的诚信度和美誉度。积极推进理论指导,破除观念障碍,铸就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氛围,必将有利于大学软实力的强化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从世界大学科技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来看,其动力最初表现为促进大学自身发展,其后逐渐扩展为催生新型企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成为世界大学科技园的强大动力。大学科技园的动力等级不断提升,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科技园的动力主要表现为聚集力、合作力、创新力、孵化力、生产力和竞争力等六种。就我国大学科技园区而言,由于创新力与合作力不足,导致聚集力、孵化力、生产力和竞争力不足。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大学与企业的联协能力,应该引起大学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以高校为核心、由高校驱动的创新活动的组织载体或发生域被称之为基于高校的创新社区,即高校创新社区。高校创新社区既可以是一个基于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资金链联合的虚拟网络,也可以是一个创新主体、创新资源聚集的地理空间。高校创新社区的构建可能遇到创新主体异质性障碍、主体交互过程障碍以及外部环境障碍等。各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组织优势,准确定位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即各自在系统中的位置、角色、功能和作用,明确在整个创新活动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责任,并依据“通过异质协同而自我增值”“由互补性而可持续地发展”“在组织惯性中的持续性学习”等创新生态原理,推进高校创新社区建设的理性实践。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型大学的技术转移对于推进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自主创新与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关键是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研究型大学的"四大创新平台"是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与实现大学向企业进行创新能力转移的有效支撑,研究型大学与企业紧密合作并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大学科技园是整合大学优势资源、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实现研究型大学向企业转移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型大学、政府、企业、中介机构都应围绕研究型大学创新能力转移来开展技术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地方本科院校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拓宽人才培养资源,企业需要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借助高校智力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安徽科技学院是应用型高校建设示范校,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室建设和企业参与实验室建设的研究,探索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方式,并分析校企共建实验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大学数学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并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大学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并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课堂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完善教学方法,从而运用创新型教学模式培养综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蚌埠学院为例,对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些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讨论了在"工程化"教育理念下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性研究的几点措施:改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培育创新素质;重视开放性实验室建设,提供创新资源;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教科研项目,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建设,体现创新成果;加强实验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伴随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快速转变教学思路,实行教学改革,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职责所在。当前,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教育应转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主要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大学写作课程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探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写作能力,从而适应社会对人才写作能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大学是社会创新的动力源,是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组织机构。要完成现代大学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职责,需要汲取大学创新文化的基因,探讨大学创新文化冲突成因,并努力尝试实施大学创新文化战略,从而构建真正的大学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国家战略的转变,要求本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由资源型转变为创新型。为发展创新型经济,俄罗斯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目标。智力资源流失和高级人才断层造成俄罗斯的人力资源短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俄罗斯采取了支持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大学、加强"科教一体化"等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磊 《教育发展研究》2007,33(19):61-65
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赢得优质资源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基础.本文将核心竞争力理论引入对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的研究,分析大学创新学术团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提出大学创新学术团队核心竞争力包括资源、能力和文化三个层面的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法学教育要办出特色,必须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政法系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视野和实践能力,在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创新平台,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搭建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法律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