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拿来主义》作为一篇优秀的语文典范,多年以来人们就在不停地研读它。但是人们对文中提出的一个难点还没有作分析。关于梅氏的话,原文是这样说的: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  相似文献   

2.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生:朝鲜大娘是在战士们已经饿到了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他们送去了吃的。师:是呀,课文是这么说的。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形也是“雪中送炭”,你能说说吗?生:“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在大雪冰封的时候,给许楼村的瞎眼大娘送去救济粮,这就是“雪中送炭”。生:长征时,红军首长把自己的棉…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要点领会“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对待外国文化遗产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懂得“拿来主义”的基本精神在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中的现实意义;弄清先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由奉行“闭关主义”到奉行“送去主义”的演变过程,然后从正面阐述“拿来主义”的这一从批判中立论的论述方法;学习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和运用反语、讽刺手法,以增强批判力量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武器,用具体的事实,贴切的比喻,尖锐的语言,生动而又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发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作者运用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使论题天衣无缝,无懈可击。本文中心论题是阐发“拿来主义”。但作者却在第一部分从“闭关主义”谈到“送去主义”,并用大量的篇幅分析和揭露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根源、本质和危害。这似乎有头重脚轻之嫌。其实,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上讲,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送去”与“拿来”是对立的。不彻底批判“送去主义”,就不能真正树立“拿来主义”。所以文章一开头实际上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语文二室编的高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一课中的“送去”,作注如下:“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种种罪恶行径。”笔者认为,此注是不确的,它实际上是把课文中的“送去”和“送去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又将之视同如“卖国主义”,这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只会引教学者入于迷途。依了这样的注解,就连上述参考书的编者自己,也感到课文有“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一般的看法部认为这些事例是揭露反动派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送去主义”。关于“送去主义”牵涉到的一些内容,教科书作了几条注释,教参以及别的一些材料则解释“送去主义”为卖国媚外的行径。对“送去主义”的问题究竟应作何认识?很值得探讨。一、鲁迅先生在写《拿来主义》一文时提到所谓“送去主义”,无疑是应用了作者在几天以前所写的《谁在没落?》一文中的材料。所以《谁在没落?》一文作为《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我们有必要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了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一条新闻,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大晚报》这条新闻的撰写者所表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7.
王森问:《拿来主义》的层次划分哪种最佳? 《拿来主义》选作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多年,对它的层次划分多种多样。典型的划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人教社教参的划法:一(1-4)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的后果。二(5-9)阐明“拿来主义”的内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三(10)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引导学生感悟要把握“轻重”这是《景阳冈》的一个教学片段:1.引入激趣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景阳冈》这一课,你们觉得用怎样的方式学好呢?生:这篇课文很有趣,演课本剧,演课本剧……(学生们在下面喊)师:那好,就演课本剧。师:要想表演成功,必须先学习课文,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然  相似文献   

9.
去年我教高一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时,分析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后,在分析“送来”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当时我提出的问题是:“送来”的含义是  相似文献   

10.
师 :这节课 ,我们学习第十三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 ,同学们会想一些什么问题 ?生 :“十六年前”指的是哪一年 ?生 :是谁写的回忆 ?回忆了些什么 ?生 :都十六年了 ,为什么还要回忆 ?……师 :(把学生们提的主要问题写在黑板右边 )以上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课文 ,在课文或其他参考书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自学课文 ,查找有关资料 ,同桌相互交流 )师 :(大约过了10分钟 )好了。现在 ,谁能回答刚才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师 :刚才 ,同学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学习和互相讨…  相似文献   

11.
上《再见了,亲人》一课,当学到“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生:在大雪天最冷的时候,给人送去木炭,让他取暖。师:请仔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雪中送炭”指的是“谁”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先破后立,首先有力地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送来”的实质和危害,接着集中精力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了使深刻的道理浅显化、明晰化,作者用接收一座大宅子作比喻,通过下面两个多重复句批判了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  相似文献   

13.
【案例】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动物的互惠互助》。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生:我认为动物之间只有相互残杀,怎么会有互惠互助呢?生:动物是怎样互惠互助的?生:动物们为什么要互惠互助?师: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呢?生:可以读课文去解决。生:可以向老师请教。生:可以查资料。师: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个解决问题的法宝,那就是一个字——“读”。这么长的文章,看你能不能把它读短了,用简短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生:课文告诉我们动物不光有竞争,还有互惠互助呢!生:课文讲了蜜獾和导蜜鸟是一对好伙伴。生:课文讲的…  相似文献   

14.
案例师:同学们,学到这儿,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A:课文第十自然段写“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我觉得“站满”一词用在这里不够准确。师:你能说说不够准确的理由吗?生A:因为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而这里又写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师: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师面向其他学生)同学们,你们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生:我也认为“站满”一词用得不够准确,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有女孩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这天漳河边上不可能站满了老百姓。生:还有,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邺“年…  相似文献   

15.
1934年6月4日,鲁迅写《拿来主义》一文,主要谈怎样对待外来文化。其中有几个问题值得明确。一、鲁迅反对“送去”吗?研读鲁迅对“送去主义”危害性  相似文献   

16.
一、初读感知师:小朋友,昨天我们布置过,今天要学习第19课《最大的“书”》,要求大家借助汉语拼音,读通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家预习过了吧。谁能简单地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又是怎么知道的?生:课文写了小朋友川川问了好多问题,地质勘探队的一位叔叔为他作了解释。生:课文倒数第二段中:“读了这本岩石书……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这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个意思。师:大家说得很好,说明我们预习课文,抓住了课文的重点。要真正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弄清楚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他们的什么事?这两点谁能说说看?生:(略)二、学习…  相似文献   

17.
一、创造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如吴传姿老师执教《第一场雪》第二课时:师: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课后思考练习的揭示来制定。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三四两段,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怎样学懂课文的。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雪中美丽景色。师:“瑞雪兆丰年”怎么回事知道吗?生:知道,课文里告诉我们了。师:我们总结出第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雪后美丽景色,懂得‘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小黑板出示)师:同学们看课文思考练习2,想一想第二个目标是什么?生:知道作者对第一场雪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生:知道…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看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从课题中发现什么了?【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形式较为特殊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使学生“自主”学习本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生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意思正好相反。生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加了引号。师:遇到这样的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精彩极了”?什么“糟糕透了”?生2:为什么把“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并列在一起?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心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生:(自由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9.
教参中关于《拿来主义》的思路分析欠妥 ,笔者认为文章一至四自然段并不是“批判‘送去主义’ ,并对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媚外求荣予以强烈抨击 ,指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经济衰败 ,主权沦丧”。这一部分的本意应在于抨击国民党在“学艺”方面所施行的一味送去的错误政策。思路分析必须紧扣中心。  相似文献   

20.
倒溯式展示 在语文教学中,当教师听到正确答案时,不能以此满足,应要求学生去反思思维过程,倒溯思维的形成路线,以达到训练目的。如教学《再见了,亲人》,围绕对“雪中送炭”这一成语的理解展开的倒溯思维: 师:“雪中送炭”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中指在志愿军急需的时候,朝鲜大娘送来了打糕。 师:对,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意思的? 生:我查了成语词典,先了解了这个成语的本义是下雪天很冷,送去炭可以帮助取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