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自然观与西方自然观不同:即发轫于气论思想的“关系自然观”和肇始于原子论思想的“实体自然观”。这种哲学自然观的差异,对中西方社会发展构成了重大影响,表现出中国古代重生存、西方重占有的两种不同社会发展走向。但无论中国古代抑或西方的自然观都有其精髓所在,要建造现代意义的自然观,就必须对中西方两种自然观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既源于中西自然观,又高于中西自然观。  相似文献   

2.
张东荪认为 ,中西文化不仅存在明显的“古今之异”(时代性差异 ) ,而且还存在着“中外之别”(民族性差异 ) ,“古今之异”在于“社会组织与经济状态” ,“中外之别”在于“思想方面”。他对中西思想上的不同进行比较研究 ,主要是通过构成文化要素之一的中西哲学上的差异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美”是世界各民族美学思想中共有的重要范畴。但在对“美”范畴本身的把握上,中西方却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中最为突出地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在“美”范畴起源上的凸现“滋味”之美与强调“视听”之美的区别,二是美的具体所指上的“关系—功能”之美和“实体—形式”之美的不同,三是表现在理论思维上则有倾向于“理性思辨”或“悟性直觉”的差异。对中西“美”范畴本身的梳理及其异同的探究,有利于中西对话、交流的展开,也有利于美学学科自身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西数学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中西不同的自然观。自然的“数学化”给西方文明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发达的生产力,但也给西方文化带来许多负面效应。而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受“数学化”的限制,对于西方文化摆脱当前的精神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对人的本体性认识为基础建构政治思想理论,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论,主要表现为“民本”和“民主”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文化体系的特质,并且在中西启蒙思想的近代性交汇中也没有消弭。“民本”和“民主”“权利”理论在中西方各自的文化源流中凝结出分属自己的形态,在比较的视域下对二者进行理论分梳,剖析其基本内涵及理论范式,可以得出,从思想源流上看是自然法理论与宗法文化观生成了不同的思想特性,在内在基本理路上则是西方体现为“权利”维度,中国体现为“关系”维度,同时差异之中还存在着重叠与联系,即民本思想中蕴含的民主性因子。经此比较探究,中西启蒙思想在近代性构建中的内在差别可见一斑,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连续性、包容性也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传统数学对世界的数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中国传统数学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传统数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从地域和哲学等角度分别对中西传统数学的成因进行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融贯古今中西哲学,敏锐抓住中国哲学“内在超越”型态,以“生命”为核心阐释中国哲学精神。其生命哲学体系的建构贯穿在三个维度,一是在中国哲学研究中,拒斥宗教与科学的研究途径,力主人文主义的研究理路;二是通过推崇《周易》“生生”之基本原理,“扩大心量”融汇儒道佛思想,吸收西方有机生命理论;三是以生命价值为中心,以旁通统贯论、道论和人格超升论概括中国哲学的通性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内哲学研究中借助西方哲学概念“命题”定义先秦哲学概念“辞”的做法,通过对先秦哲学典籍和西方相关哲学论著文本的分析、考证和阐释,得出以下结论:“辞”和“命题”只是在句法述谓结构、基本语义成分和某些语用特征方面存在共性,而在述谓结构的组合方式及其在各自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二者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的后果之一是,中西语言研究对句法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中西哲学境界的基本差异及其共同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哲学自其发端处便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基本境界。追本溯源 ,从微观上入手 ,分析表现这种差异的内核思想 ,力求在这种比较中揭示中西哲学演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及其在心理层次上和社会行为中造成的巨大辐射力 ,并在中西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 ,试着对哲学成长的远景作出探索性的求解 ,即中西哲学都应内在地而不是外在地完成“情”与“理”的全方位融通。希望在全面审视中西哲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时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哲学基础、艺术实践等方面探讨中西移情理论的异同。中西移情理论都认为移情是人之“情”向外界事物的感入与外射,主体和对象之间构成一种和谐的审美关系。两者的不同主要是:(1)“情”的内涵不同。西方所谓之“情”主要指人的性格、人的生命、人的整个精神气质;中国之移“情”则主要指情绪、心境。(2)移情方式不同。西方是扩张的自我同化一切,表现为由“我”及“物”的单向流程;中国则是主体与对象平等相待、互为作用的感应与寄托。  相似文献   

11.
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为一些哲学核心概念的差异。通过对Philosophy、Ontology、Metaphysics和Being等西方哲学概念基本词义的辨析,可见用“哲学”翻译Philosophy、用“本体论”翻译Ontology的根本困难,其根源在于中西学术语言对Being范畴的不同理解;并由此使 “真理”与“道理”的区别构成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一个根本性的内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观念的产物,由于这些不同的因素,二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品格。本文从中西哲学和中西文化形态两个方向解释了中西戏剧品格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钟璞  刘美生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35-37,50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是在“道法自然”的“无为”哲学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欲之精神自由;而西方自由主义是在与其生产关系适应过程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理性的占有之物质(包括制度)自由。对道家文化之自由与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作一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更全面地批判和借鉴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中西方法治思想中“法”的含义的区别入手,着重分析了中西方法治思想的根本差异,以期能找到中西法治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哲学的差异不在于哲学结论本身,而在于得出结论的方法和对结论的表述上。通过对康德的认识论命题“先天综合判断”与孔子的认识论命题“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的比较可证明这一观点。从思维方式差异的对比上,也可为“中国的思想和科学开始领先于西方而最后又为西方所反超”这一学术公案寻找到一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6.
李石岑对中西哲学发展过程及其思想同异的考察与理解,在20世纪30年代的哲学比较研究中,当为最具理论价值的认识成果之一.李石岑对于西方的学术文化曾经有过长时间的研探与亲身体验,其对西方哲学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与其同时代的学者中,少有人能够与之比肩.就思想倾向而言,李石岑早年虽曾热衷于尼采哲学与柏格森哲学,对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也赞赏有加,但是,当他对中西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时候,思想上已经转向辩证唯物论.哲学观念的转向,增加了李石岑对中西哲学异同理解的思想深度,也促使他将哲学比较的学术目标指向了中国哲学自身建设.这些都值得我们肯定.今天,我们思考文化比较与哲学比较,不论时代条件还是学术目标,与李石岑一类学者当年的理解都已经大不相同.但是,回顾李石岑当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总结其哲学比较的认识成果,不论是对我们拓展哲学比较的观念,还是完善哲学比较的思想方法,都有其正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三论“志性”志性与中西哲学相关范畴比较胡家祥在中外思想史上,出现过许多有关心灵第三层面的范畴,对于我们研究“志性”不无启迪意义。在西方,康德是最早将“理性”同“知性”区别开来,以之称谓心灵第三层面的思想家。他认为:“把理念(即纯粹理性概念)同范畴(...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西科学会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西科学的讨论,争论颇多,究其因,多在对历史的基本预设与对科学的基本界定不同。笔者以为,无论是西方的或中国的文化传统,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成演化的,科学本是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年,笔者就中西科学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简称为:“两条路”——认为人类科学从发展的全过程,即整体看是统一的,但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看,则有两大方向,两大主流。“生成元”——试图以中国周易“乾坤并建”的思想为系统科学的发展确立不同于原子论的逻辑起点。“形而中”——揭示中国古典生成论模型——阴阳五行的基础是“有象无形”之“气”,此与形而下的西方科学分属不同层面,是中西科学的根本差异之一。现将以上三观点集中归之于下,以冀同道批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西咏花诗的对比分析,探讨中西方诗人在观察、感受、描写花卉时,隐含在各自背后不同的思想哲学、文艺美学、心理结构以及创作特征,进而揭示了中西咏花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