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激发了晚清中国人从变革和人才培养层面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必须变革、旧式科举取士制度必当废除、新式学校教育必当兴起,日本明治维新后的迅速崛起引起当时中国人的注意,人们从成效、地缘、文化、教育宗旨、学习成本等方面考量中国师法日本实行变革、取法日本学校制度的益处,经过长期的观察、鉴别,最终制定并颁行了仿效日本的学制系统"癸卯学制",它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实际施行的学制系统,尽管有缺陷,但它以制度的形式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旧式教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为以后中国学制的演变打下了基础,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家族主义与家族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近代以来,传统的家族主义受到了来自国家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双重挑战。晚清时期,对家族主义的挑战主要来自国家主义。清末修律时,即发生了国家主义与家族主义的论争。论争双方围绕家族主义是否适合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否有碍于国家富强,追求国家富强是否必须破坏家族制度与家族主义;国家的目标是实现其道德价值还是追求国家自身的富强;立法创制是依顺历史与习惯,还是可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3.
日本历史学家依田憙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日近代化差异,认为中日前近代文化是两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在前近代就已形成,中日前近代文化虽同为封建文化,但是差异很大。传统文化性质不同,日本传统文化性质是文化摄取性,中国传统文化性质为文化发生性,日本比中国更易于接受西学。文化形态方面,"文化基本形态"不同,日本为"并存型",中国为"单一型";"摄取文化的形态"不同,日本为"全面摄取型",中国为"部分摄取型",日本文化形态比中国文化形态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前近代日本西学发展超过中国。教育形态不同,日本"普及、提高能力型"教育形态比中国"选拔、达到目的型"教育形态更有利于教育普及和能力提高。社会协作不同,日本"非亲族协作型"以"忠"或"义理"为伦理观念,中国"亲族协作型"以"孝"为伦理观念,日本社会协作比中国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日本前近代文化比中国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和思想启蒙,有利于近代化。  相似文献   

4.
这里的近代化 ,是指日本于 1 868年从近世社会进入近代社会和韩国从朝鲜王国末期到 1 94 5年光复。在日本和韩国的近代化过程中 ,儒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文化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观点认为 ,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是西化的结果 ,但近几年来 ,这一观点遇到了挑战。日本东京大学渡边浩教授提出一崭新观点 :认为明治维新的实质 ,不是西洋化 ,而是中华化 ,即儒学化。美国哈佛大学近来出版了一部名为《日本明治时代研究的新取径》的著作。这部书的基本观点是 :明治时代是儒家伦理大行其道的时代。而以前认为明治时代是反儒家传统 ,是日…  相似文献   

5.
<正>温州方言十分丰富、生动,散落在民间各行业群体的秘密语(温州民间称"切口""切字""测字""拆口""行活"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革"时期,笔者高中辍学,回乡插队落户,期间曾浪迹江湖十年有余,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接触了社会,特别是接触了社会的最底层——劳动阶层,笔者同他们"厮混"在一  相似文献   

6.
明治39年,岛村抱月以对接西方文艺思潮及其时代文艺观的方式,对阔别的日本文坛做出了自己的预期。《被囚禁的文艺》一文对文艺做出了"情"受"知"所困的判断。岛村抱月依此在日本文艺、西方文艺与文艺这三者间,发现了"象征性""宗教性"的总特征,并认定这将是此后文艺发展的总方向。本文从岛村抱月明治39年的文学活动、《被囚禁的文艺》体现的文艺观、岛村抱月对日本文艺的认识、岛村抱月对西方文艺的认知、岛村抱月对文艺的思考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文艺、西方文艺与日本文艺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7.
正一时光倒转到20世纪初叶,那时的杭城曾有过这么一所学校,它建于科举时代浙江省城贡院废墟之上,虽然以学校之名它仅存在了不到二十年,但它却曾在近代浙江的大舞台上风云一时。它就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其前身为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说它风云一时,是因为凡研究浙江近代史和浙江近代教育史都回避不了这所学校。"木瓜之役""一师风潮"  相似文献   

8.
《惜别》是一部以青年时期的鲁迅在仙台的留学生活为题材的人物传记小说,其是太宰治受日本内阁情报部和文学报国会的委托,为宣传《大东亚宣言》中的"独立亲和"而创作的。小说在人物设置、情节设计上难免留下政治痕迹,本文主要从"忠义一元论""大东亚主义""独立亲和"三个方面解读了《惜别》的政治痕迹。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是我国古典美学时期重要的总结人物,其美学理论十分丰富,尤其是其现量说中含有的"当下性""直感性""整体性"三种含义,与我国当代民族审美教育有很多契合点,对当代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了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以及"现量说"与当代民族审美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天时地利与人和优势迅速崛起。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积极倡导"兴办实业",在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启蒙思潮的影响下,在巨额利润的诱导下,晋商也开始求新图变,走上了向近代企业的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日两国茶业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古代日本在中国制茶技术的基础上创立了径山茶制法、宇治茶制法、青制煎茶制法、玉露茶制法等新型制茶工艺,并据此发展出"抹茶道""煎茶道"等具有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近代日本通过雇佣中国技师、派遣本土技师实地考察、选派留学生赴华等形式,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先进制茶工艺,引进吸收了中国红茶、乌龙茶的技术工艺,改良了中国的制茶器械,提高了制茶效率和成品茶的质量,为此后日本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民间"水浒热"带动文学创作,20多部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改编、衍生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更是不计其数19世纪前后,日本民间流行"水浒热"。学术界评价:"在明治以前最深入、广泛渗入日本民间的外国小说是《水浒传》。"民间的阅读热潮,也带动了文学界的积极创作,20多部日本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名为《南总里  相似文献   

13.
洪博涵 《文化学刊》2008,(4):137-141
在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我国产生了近代学校教育。音乐教育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习和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多所音乐教育社团同时也产生了对其作出重大贡献的音乐家。萧友梅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投入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也培育了大批对中国音乐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从萧友梅所创办的最早的几所音乐院校的概况以及在教学中采取的进步的教学方法中可以看出萧友梅不仅在当时的音乐教育中为人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而且也对后来的音乐教育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 从德川幕府末期、明治维新初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约起于1853年,止于1945年),为日本历史上的近代时期。 从五四文学革命至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召开(约起于1917年,止于1949年),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代文学时期。 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漫长过程中,主要是日本的列岛文化摄取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大陆文化的滋养(从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至政治官僚制度、宗教伦理观念),日本接触西方文化的时间也晚于中国。洋枪、洋炮、天主教、天文、地理、数学、航海等西洋文化,最初都是经过中国传入日本。日本由于“旧物很少,执着也就不深”(鲁迅《出了象牙之塔·后记》),所以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文明国家,以三十年的时间奇迹般地走完了欧洲百年的历程。自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流向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中国流向日本变成日本向中国倒流。中国现代文学的肇始与发展,也受到了包括日本近代文化在内的域外文化的有力影响。 根据比较文学的理论,“影响”既不同于单纯接受,也不止于机械模仿,而是一种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渗透,是一个启发、选择、消化、变形的复杂过程。中西文化越来越频繁的接触与越来越  相似文献   

15.
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师同文馆是清朝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一个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 ,它带动了一批新式学校的设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 ,是近代西学输入的开端。从京师同文馆的历史演进过程 ,可以看到中国近代教育的蹒跚脚步 ,可以帮助我们寻找西学东渐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6.
英国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伊拉斯谟式的文雅学识教育、塑造人的绅士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最终,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经历了从中世纪经典教育向近代早期教育的转变,对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英国社会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人"逐渐走向世俗社会。  相似文献   

17.
王符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身处东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以犀利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揭露和批判了东汉时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并将各种丰富的思想成果集中呈现于著作《潜夫论》一书中。面对当时社会道德水平的整体下降,王符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该体系以王符对"天道""性""人道"的认识为基础,以"化变民心"为思想道德教育之最终目标,从而实现对整体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维持国家平稳运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东北赈灾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郎元智 《文化学刊》2010,(2):129-133
近代东北经历了清政府统治时期和民国政府统治时期。由于近代东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处于新旧变迁的时代,在赈灾政策和措施上显现出了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地域性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晚清时期的"旗民分赈"、民国时期的"闭关自救"、赈灾活动中的日俄势力和赈灾活动中的"性善论"思想四个方面。本文即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尝试分析近代东北赈灾活动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色,并对其中蕴涵的原因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9.
嘉纳治五郎是日本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倡导均衡发展、师范教育、国际化等理念,创办了东京宏文书院,并对中国教育建言献策,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近代中日教育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本文就主要分析其教育思想及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发掘、爬梳有关历史文献加以考辨提出:近代汉语中的市语"消息""消息子",并非现代汉语所说的"新闻""信息"之类,而是用指"形如箭撞似鹤毛,细软由能入耳曹"的传统梳剃业是用的一种除耳垢的卫生器具,搔耳的"耳捻子""鹅毛棒"。这一考据学成果,厘清了词源,辨析、纠正了以往的种种误读,扫除了阅读、使用有关文献的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