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讨论人: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缅五洲传播中心对外传播中心主任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俊中国传媒大学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2.
《对外大传播》2014,(7):62-62
正2014中国传播论坛——"国际话语体系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讨会暨首部国际传播蓝皮书《中国国际传播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6月28日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国际传播蓝皮书是目前国内第一部研究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年度专业报告,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组织,并汇聚从事国际传播实务的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教育文化以及其他信息传播机构的领导、专家与国内外知名学者共同编纂完成的。全书从  相似文献   

3.
言论集纳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姜飞、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姬德强在《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11期发表的《发展中的中国国际传播思想及其世界意义》一文中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命题的提出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乃至国际传播秩序的重构提供了新的方向,是天下体系的学术思想在政治理想领域的顶层设计,是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和文化伟大逻辑的自然延伸,是中国智慧上升为全球传播伦理上游的历史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3月21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召开"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传播研讨会",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察哈尔学会、北京华通明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围绕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5.
正策划人: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讨论人:吴飞(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张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尚京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整理人: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相似文献   

6.
近来,“李子柒”现象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这个现象和问题的讨论,也出现了很多争议。那么,其在国内外的成功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文化与受众认知的价值公约数?在当前中国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对以非国有产业化姿态客观介入的这些案例我们怎么看待?从国际传播实践主体看,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传播的时代?这一案例形成的良好效果,对于当前中国国际传播实践有何启示?对于有资本介入的品牌传播行为,国家又应该给予何种程度的关注或支持?就这些问题,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相关讨论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正在加速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成。意识形态冷战、地缘战略压迫、种族主义歧视,折射着近代以来的中国与西方关系史。对此,是作某种理论概念化的判断而放任对抗性发展,还是尝试在知识对话的共识过程中寻求建设性关系的可能性,意味着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是回到20世纪抑或真正开始新的纪元。在作出总体性战略判断基础上,强调主体性知识生产,树立有知识生产主体性和知识对话能力的文化自信,形成和坚持国际传播的沟通理性,应该是必须的选择。就此问题,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课题组、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丹 《对外大传播》2020,(11):24-25
2020年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发布了调查报告。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负责人分别从全球民意调查、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等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协办的2017首届中国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术年会于6月24日-25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紫金港国际饭店召开。年会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研究委员会秘书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韦路教授主持。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中国全球传播治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20,(5):F0003-F0003
近日来,中美信息战、舆论战、外交战加剧。在当前中美关系出现的新态势下,如何摆脱被动状态、实现舆论突围、做好对美传播成为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4月29日,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传播》编辑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实践问题与本土化理论创新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举办了"疫情下的中美舆论与沟通.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16,(5):F0003-F0003
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简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是经中央批准的从事对外传播和国际涉华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拥有专业研究人员70余人。中心以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为特色,在全球传播战略设计与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判与受众调查、传播效果评估等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2005)、“中国在非洲国家形象及影响力传播研究”(2014)和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2010)。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1月7日,"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高端论坛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智库联合体启动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宣告首家高校跨学科智库联合体正式成立。该智库联合体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联合八所高校十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共同组建。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正荣在欢迎辞中表示,智库建设需要落实理论和实践。中国传媒大学联合  相似文献   

13.
<正>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设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一个高峰论坛,以及"智库与话语体系建设""大数据与国家形象传播""国家形象传播与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城市形象与国家品牌传播""翻译与对外话语创新"五个专题论坛。六个论坛分别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中联部新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和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政府适时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要求。各大媒体纷纷据此调整发展战略,设定"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目标,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也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2009年,在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与部署下,中国五所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复旦大学开始创设国际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当年即招收首批150名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及复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9月19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传播史研究会协办的首届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主旨为"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来自全国30多所高等院校和10余所国际传播机构的70余名学者和从业者参会。在一天的会期中,9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近60位代表在4个分论坛上共同回顾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的成就与挑战,探索创新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研究构建中国特色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同侪互励,致知力行,为中国国际新闻与传播教育和研究的发展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对外大传播》2014,(10):F0003-F0003
正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研究中心、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中俄大众传媒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中俄两国十余所大学、官方科研机构以及传媒业界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廖祥忠教授,  相似文献   

17.
9月5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暨本刊编辑部召开了"奥运会后的对外传播"研讨会,邀请来自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奥运会新闻宣传协调小组、新华社、国际台、中央电视台、外文局等外宣部门和单位,以及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的20位专家学者,就近期国际涉华涉奥舆论的变化和发展变化态势,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深层认识框架,北京奥运会给国家形象传播带来的长远影响,以及对今后对外宣传工作的思考和建议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8.
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建构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剖析了国际传播元话语的理论来源,梳理了从以霸权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元话语革新。话语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对于话语的建构,实质上就是对于价值理念、话语逻辑和影响范围的争夺。本研究提出,建构和创新中国的国际传播元话语,需要统摄文明、民族与意识形态的内部要素,注重节奏、规范与国际秩序的外在环节,以及拓展技术、冲突与群体情绪的宏观视野。找准核心立场与根本观点,以人民为中心、兼顾文明与价值多样性、立足中国化与全球化,是打造国际传播元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讨论人:雷建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磊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毓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刘俊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学报《现代传播》责任编辑李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海外传播中心综合部主任、主任编辑整理人:黄姗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随着全球性信息传播技术实践的深刻变革,传播日益介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来。短视频平台的高速发展,使得日常生活的记忆与记录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媒介传播的重要内容。国际传播实践也因之走向日常化。纪录片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作为实施国家传播战略中的重要载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纪录片这一重要媒介文本实现"走出去",成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迫切需求。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在互联网势能、新技术手段等多元动能的促进中,中国纪录片在传播实践中积极进行内容与话语调试,连接多元动能要素,在内容、话语、形式等各个方面不断开拓与创新,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新景观与新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