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原词]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注]①池馆:周围有水池的屋子。②沈郎:即多病的诗人沈约,这里指词人自己。③鹧鸪:一种鸟,其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元丰元年任徐州知州时,天值大旱,作为地方官,照例要向天求雨,雨后则要谢雨。在往徐州城外石潭谢雨途中,苏轼写下了五首《浣溪沙》,课文选录的即是其中一首。词的上片三句三景,全是行人一路见闻。第一句,写枣花,点出了季节,句法结构亦颇有特色。以“簌簌”二字状落花,神态毕现;方闻“簌簌”之声,衣巾上就蒙花一层,抬头一望,原是枣花散落。作者用特殊的词序安排写出了自己微妙的心理过程。第二句仍写所闻。枣花之落在旧历五月,此时也正是江淮一带缫丝的季节,辘辘缫丝声响遍了村南村北,第三句是夏日午时习见之景:村头柳  相似文献   

3.
苏词的编年工作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绝大数的作品已有编年,然已编作品中只有过半取得共识,尚有大量未编而可编、已编而误编者,故苏词编年还有工作可做。其中《浣溪沙.荷花》一词,朱祖谋、龙榆生、石淮声等人未编年,曹树铭编于熙宁十年,薛瑞生、邹同庆等人编于元祐六、七年间。而经详细考证认为,此词当为苏轼于熙宁五年在杭州所作。  相似文献   

4.
苏轼不但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关心人民疾苦和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官员,受到劳动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浣溪沙》通过写词人参加谢雨祭神仪式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词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羡慕,  相似文献   

5.
引导学生赏读苏轼的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及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并深入理解苏轼对亡妻的真爱和思念,认识悼亡文学,从而更加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6.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东坡)被贬黄州的时候,一次,在去沙湖道中遇雨,因无雨具,“同行皆狼狈”,而他却“独不觉”。不久,天又晴了,于是写下了一首词——《定风波》:  相似文献   

7.
《浣溪沙》(山下蓝芽短浸溪)本是苏轼《游沙湖》(又名《游兰溪》)中的一部分,是苏轼游兰溪的即兴之作,它格调高雅、乐观向上。《游沙湖》以饶有风趣的笔墨,简洁的记叙了作者与名  相似文献   

8.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赏析:这是晏殊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它语言流畅自然,平白如话,意蕴却十分深远,给人以哲理性的启示。“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写对酒听歌,词人的心情轻松安闲。但边听边饮,便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在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受到有的东西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  相似文献   

9.
《送友人》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是人们熟知的大诗人.他生活在唐王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时期,政治上很不得意.一生做官时间很短,大半时间是在漫游狂歌中度过的.他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庭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此,遭到朝庭权贵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放情山水,醉心于求仙访道的漫游生活.他一生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深受大自然陶冶.他的作品题材  相似文献   

10.
《浣溪纱·簌簌衣巾落枣花》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的组词之一。组词前有序:“徐门石潭谢雨道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点明了写作时间和地点。元丰元年(1078)初夏,徐州(即序中所指徐门)一带在经受头年特大水灾之后又遭受严重旱灾。苏轼为顺从民愿,遵循旧俗,曾亲往城东二十里地的石潭向龙王爷“祈雨”;不久,碰巧下了一场喜雨,他又去石潭“谢雨”。  相似文献   

11.
桑铭 《文教资料》2014,(14):5-6
关于晏殊的两首《浣溪沙》词,自问世以来,讨论不断,争论频出,很多人给之高下评说,其中吴梅先生之论当引人关注。仅从历代对二词接受情况来判断,还是承认二词之情绪表达当为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不应有高下之分。品读,自会发现各自妙处独具,当谓鉴赏角度有别。  相似文献   

12.
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作《浣溪沙》农村组词五首,以妙笔巧言描绘了乡村农家生趣盎然的生活百态。这组农村词以乡村生活入词,在词作中具有开拓意义,丰富了词的创作题材,增添了诗词作品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词中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徐州地区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乡土人情,带有鲜明的徐州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3.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古代高级士大夫的优雅的生活情趣跟现代人的生活相隔很远。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北宋卓越的词人。他的思想很复杂,生活与创作也都充滿了矛盾,早年曾向朝廷提出过一些“补敝救偏”的改良建议。但在王安石变法革新,新旧党斗争十分尖锐激烈之时,他又站在保守派一边,上书反对新法,故被调任杭州通判,转知密、徐、湖三州。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浣溪沙>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曲,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需要品味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欣赏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吴永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专家)指出:"在精读阶段,应重视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及运用之妙……要重视课文是如何说的,说的效果怎样……"  相似文献   

17.
苏轼在徐州任上第二年所写的一组词《浣溪沙》,记叙了他于宋神宗熙宁十一年四月末赴石潭举行谢雨仪式时,途经农村的所见所闻,五首小词内容上是互相关联的,好像一幅连环画卷,描绘出太守与百姓同乐的情景。前两首写祭神谢雨时村中青年男女由于好奇,争相看望太守的场面,后两首则写出太守在村中  相似文献   

18.
<正>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点在于,它需要品味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欣赏语言文字所表现出的"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吴永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专家)指出:"在精读阶段,应重视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之美及运用之妙……要重视课文是如何说的,说的效果怎样……"  相似文献   

19.
苏轼徐州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历来被认为是歌颂劳动者、抒写农村风光并反映作者喜悦心情的名作。笔者参酌史乘查阅相关资料后认为,把这首词的创作主旨简单作以上认定并不全面。此词婉曲地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活动的批判,和在仕途上不得重用的苦闷情。  相似文献   

20.
"乌台诗案"以后,苏东坡被贬黄州,处境凄凉,生活困厄,但苏东坡在困境中没有消沉退缩,而是秉持自己"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涉足山水,为民造福,实现了自己人生和创作的双重飞跃。黄州,注定是苏东坡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地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