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减排成本曲线演化的碳减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碳减排策略,制定减排目标,而减排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强制减排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本文通过建立减排成本评估的投入产出-计量优化组合模型,研究了我国减排成本曲线的动态变化,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中国家减排的宏观经济损失更大的结论,提出了实现我国碳强度减排目标的非等量递增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2.
摘要:一般的生产活动往往同时具有期望和非期望(主要是环境污染物)两类产出,考虑到非期望产出具有的弱可处置特性,本文利用环境生产技术建立了不同环境规制下的成本测算模型,并以我国28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了二氧化碳的规制成本问题。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二氧化碳严格规制下的成本明显大于一般规制时的成本;辽宁和福建等省区更适合于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甘肃和陕西等省区则更倾向于一般的环境规制政策;二氧化碳的规制成本大致会随着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而有所降低,较高的二氧化碳强度则会导致规制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测算中国工业行业环境规制成本,发现工业环境规制成本存在显著的行业异质性,但其污染偏好性不显著。工业科技创新指标对其环境规制成本的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工业环境规制成本对科技创新的敏感性较强,但是对不同科技创新指标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企业科技活动增加、科技从业人员比重提高、企业专利数量增加都对降低环境规制成本起到积极作用;而新产品收入比重和研发经费投入比重对降低环境规制成本的作用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 相似文献
4.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方向。有效的减碳政策将极大促进目标实现,政府需要慎重决策。研究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分析集中决策、批发合同和成本分担合同下碳交易和碳税政策。结果表明:不同的决策情形、政府关注角度都会影响最优政策的确定。政府关注角度不同,从供应链成员利润出发,在集中决策和批发合同时,当碳交易价格较低,碳税政策会使企业获益更多;在成本分担合同时,当碳交易价格较低,碳限额政策会使企业获益更多。当政府兼顾消费者剩余和环境效益时,碳交易价格较低时,碳交易政策会使消费者获益更多,碳税政策会使社会环境效益更多。 相似文献
5.
在提高经济质量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11~2017年SHJT主要投入产出数据,借鉴非参数DDF模型,估算其2011~2017年主要污染物的边际减排成本,并结合其“十三五”发展规划,预测其2020年的主要污染物的边际减排成本。研究发现SHJT 2011~2017年间每减少一吨CO2、SO2、NOX、废水、固体废弃物,导致工业产值分别损失0.00685万元、0.04986万元、0.0187万元、0.00558万元和0.00204万元。研究结论不仅能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排污权交易价格提供参考依据,还能为SHJT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省际节能减排效率及其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各省节能减排潜力及其驱动因素现实意义重大。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30个省份1997-2010年的节能减排效率,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发现,我国各省间节能减排的效率值具有明显差异,且受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节能减排效率的增长主要是受技术进步的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有限。因此,政府应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扶持投入和鼓励省际间的技术溢出,完善西部省份承接产业转移的碳减排约束政策,以更有效地促进全国节能减排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8.
9.
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01-2008年28个制造业的工业产出、资源投入和二氧化硫排放数据,在对环境技术函数和环境方向性距离函数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计算各行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影响产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技术效率总体水平较低,但是大多数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都呈上升趋势;在影响产业的环境技术效率因素中,科技投资加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促进了环境技术效率的提高;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易改善环境技术效率;外商投资可能带来产业污染天堂;环境规制没有达到提高环境技术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以及三阶段DEA分析方法研究2008年中国38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效率评价过程中考虑到非理想产出及多种外生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外生因素对行业能源效率影响显著,部分高耗能行业在剔除这些因素影响后效率由低变高,而高新技术行业的效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识别制约西部地区环境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案、提升西部大开发的整体品质,本文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个角度分析了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显示,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是西部大开发对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途径,其中结构效应的变化主要由国内市场对西部地区工业品需求扩大引起,并不存在污染天堂影响;技术效应对工业碳排放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当地政府在推动低碳技术发展中主导作用尚未真正发挥有一定关系,相反,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却对工业能耗降低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有效的市场手段之一,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于推进低成本减排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可.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还处在起步和试点阶段,虽然已经在多个省市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但是由于缺少国家层面的碳交易法来规范和约束碳排放权交易,使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着“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造成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碳减排的法律监管机制缺失、碳商品的交易规则缺乏法律定义和保障等一系列法律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和健康发展.在当前中国碳减排压力巨大的背景下,中国亟需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法,为中国启动全国性的碳减排交易市场以及日后实现与全球碳排放市场的对接提供法律制度保障.基于此出发点,本文积极借鉴欧盟和美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经验,希望在中外比较中,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碳交易法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200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技术边界"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7年~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了技术边界 “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在气候变化的应对过程中,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被人们寄予厚望。从WTO的角度来看,碳税比碳排放权交易更佳,它可以在现行的GATT/WTO规制之下实施,无需在WTO体制下创设新的规则。碳税边境调整机制在WTO体制下容易获得合法地位,而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在WTO体制下存在不确定性。除非对WTO进行重大修改,碳排放权交易边境调整措施会带来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纠纷,进而给WTO体制本身带来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对碳排放的影响及调整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1994-2009年的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考察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应用单整检验和EG两步检验法证明我国单位GDP碳排放量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产业的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不同的影响.继而采用聚类分析法,以经济指标、生态指标和就业指标为衡量标准对第二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建筑碳排放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建筑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设置不同仿真情景预测建筑碳排放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而为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总量、实现建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