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建清  刘诺  范斐 《科研管理》2019,40(1):42-51
通过构建R&D存量测算模型,对比分析区际贸易、投资和无形技术外溢对区域自主创新的影响机制,并以桂林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形技术外溢短期内显著促进了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但长期看来则呈现负效应;区际贸易技术外溢对桂林自主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无形技术外溢;投资技术外溢未能显著促进桂林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此外,桂林市R&D投资对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虽然其贡献要小于区际贸易和无形技术外溢,但其正效应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1981~2015年的经济数据,通过构建扩展的生产函数模型和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R&D支出、FDI、OFDI的产出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R&D支出的产出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均有所减弱,其技术进步效应甚至转为负向;2003年之后,FDI渠道的国际R&D溢出对我国产出和技术进步并没有单独的正向效应,而OFDI渠道的国际R&D溢出对我国产出和技术进步始终有显著的正向效应;FDI和OFDI正向的产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的显现需要国内R&D的承接吸收.  相似文献   

3.
基于“技术锁定”和转型升级的考虑,本文首先探讨了全球价值链下逆向技术外溢的微观机理和实际效果,并运用1985-2010年间相关数据测算我国OFDI渠道吸收的主要国家研发资本存量,采用国际R&D外溢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OFDI逆向技术外溢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结论显示:逆向技术外溢正效应凸显,但其作用远小于国内研发资本的积极作用:流向发达国家的投资产生的逆向技术外溢强于发展中国家的投瓷回报.  相似文献   

4.
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分析FDI的溢出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运用1997-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方法来检验FDf对我国自主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具有明显的的资本积累效应,金融市场决定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FDI的资本效应推动了我国自主创新的发展,但由金融市场决定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影响在不同的时问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5.
R&D投入对企业产出绩效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研究结论却存在差异。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研究,将技术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R&D投入对企业产出绩效的模型;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0—2009年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28个行业数据进行了检验,发现总体上制造产业技术能力在R&D投入与产出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按照帕维特创新产业分类将制造业分为四类,发现规模密集型产业、专业化供应者产业技术能力中介效应显著,且是完全中介作用,供应商主导型产业、基于科学的产业技术能力中介效应不显著。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国际性技术外溢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技术知识来源,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基于系统仿真的政策研究。基于国际性技术外溢通过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产出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双路径传导作用机理,本文构建了相应的政策系统仿真模型,动态模拟了R&D强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等政策变量对经济产出及其增长率的影响。政策模拟结果显示:(1)R&D强度和教育经费投入强度显著促进了GDP及其增长,且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现象;(2)较之教育经费投入强度,经济产出及其增长对R&D强度的变动更为敏感;(3)提高中国对国外外溢的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能够明显地提高长期经济增长率。本研究结论对中国有效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1999-2014年中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SDM),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技术模仿等技术活动置于技术学习曲线理论框架下,实证考察了其对TFP的影响,辨明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活动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现阶段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对TFP具有显著倒U型效应,模仿创新为显著U型效应,技术模仿效应不显著,即技术模仿对TFP提升的推动力减弱甚至基本消失,模仿创新的效应由不显著逐渐转为正向显著,自主创新的效应由正向显著逐渐转弱为不显著,且自主创新对TFP影响大于模仿创新,技术水平逐渐接近国际前沿。同时,技术活动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且外溢效应大于地区内部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8.
借鉴国内外文献,将产业间R&D溢出效应的资金来源划分为政府资金和企业资金.结合技术相近性概念,对上海市大中型企业溢出可能性进行排序,通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矩估计方法,考察内生性创新努力、产业间政府资助R&D溢出效应和产业间企业R&D投入溢出效应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一期、二期的创新产出对当期创新产出影响为显著的正效应;企业内生创新努力程度对企业创新产出也为显著正效应;产业间企业R&D投入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表现为弱的技术负外部性,产业间政府资助R&D溢出效应对创新产出表现为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视角实证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企业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企业R&D投入、国际贸易均对我国不同层次技术创新产生显著的正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创新产出的直接作用不明显;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不仅直接增强了我国的技术研发能力,还作为重要的制度变量作用于企业R&D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使其对我国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安徽省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和投资行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安徽省技术进步的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港澳台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省制造业技术进步有直接促进作用;高新技术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显著,但全部行业和一般行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论述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funding and the quantity and nature of biomedical publications is reported for 120 U.S. medical school complexes. A correlation of 0.95 was found between the amount of NIH funds received and the number of biomedical publications from the medical schools. Medical school ranks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asures were found to correlate at the 0.80-0.90 level with ranks based on peer assessments of the schoo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al school papers varied with the type of school. The average citation influence per paper increased with the publication size of the schools. This was true even when factors such as public versus private control, geographic region, average research level (from basic to clinical), and subject emphasis were controll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papers from a school and its citation influence holds within individual research levels and within subfields.  相似文献   

13.
论体育新学科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体育新学科形成的主动力、基本模式以及耦合性、系统性、多重性、创造性和脆弱性等特征 ,旨在加速体育新学科的创建  相似文献   

14.
15.
16.
战后美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美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建立的。战后不久,为加强原子能的研究开发,1946年美国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科学实体。1950年筹建国家科学基金会,作为联邦政府专门资助基础研究的机构。1957年前苏...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将异枝竹属Metasasa W.T. Lin作为酸竹属Acidosasa C.D.Chu et C.S.Chao ex Keng f.的异名处 理。异枝竹Metasasa carinata W.T. Lin和白环异枝竹 Metasasa albo-farinosa W.T.Lin作为新组合名Aci-dosasa nanunica(McCl.)C.S.Chao et G.Y.Yang,comb.nov.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