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来自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且二者又存在诸多差异,主要有三:其一,朱熹讲"性即理",既讲人之性又讲物之性,并且认为人、物之性都是禀赋天理而来;与此不同,王阳明讲"心即理",以为天理即人之道心,人之良知。其二,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首先在于"即物而穷其理""格物致知",然后"为善以去恶",从而"克尽己私,复还天理";与此不同,王阳明反对朱熹所谓"即物而穷其理"之说,认为"去人欲而存天理"只是就心上讲求,"存天理"只在于"去人欲"。其三,朱熹认为,"存天理"与"灭人欲"是先后不同且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工夫;与此不同,王阳明认为,"去人欲"与"存天理"是同一的,"去得人欲,便识天理",并且特别强调去除人欲。然而,他们都讲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去除人欲,因而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朱熹是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一般认为“天理”指三纲五常,存天理即在维护旧的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伦理道德;“人欲”指生活欲望,灭人欲在剥夺劳动人民生活与生存的基本权利。这种看法未免过于简单、武断。“天理”固然指三纲五常,但它并非都是封建糟粕,其中尚具有中华民族赖以屹立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精神因素。“存天理,灭人欲”就是从其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宋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交织发展的产物,是朱熹赤胆忠心报效祖国的精神武器,他运用这一武器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政治腐朽,鞭挞奸佞,批评皇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未能扭转乾  相似文献   

3.
理欲观是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看法,将理欲作为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立的范畴加以讨论的始于宋代.朱熹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戴震对所谓后儒持批判态度,否认理欲对立,而认为“理者存乎欲者也.“从朱熹到戴震理欲观的演变,是由明中晚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徽商也随之兴盛.正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作为徽州思想文化代表人物的朱熹和戴震,在理欲观上的演进,体现出徽州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4.
叛徒、卖国贼林彪曾经极力鼓吹朱子的“待人”哲学。“朱子”何许人?就是南宋那个反动道学家朱熹。此人继承孔孟之道的衣钵,胡说宇宙万物和封建秩序都是由先于客观事物的“理”所决定的,“三纲五常”就是永恒不变的“天理”。为了维护封建秩序,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法家李贽一枪戳穿了朱熹的假面。他,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鼓吹仁政而杀人如魔,是一个阴险狠毒的两面派。这里发表的是朱熹秽行的几个片断。从林彪奉为“楷模”的朱熹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他们那一类骗子的丑恶灵魂。  相似文献   

5.
朱熹的理欲观既继承了先儒关于“理欲之辨”的思想,又适应时代的需要对其作了阐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欲思想。具体而言,朱熹提出了人在“明天理,去人欲”上的理性自觉,“人欲中自有个天理”,“天理人欲,同行异情”,以及“以理节欲”的修养论。朱熹的理欲观对于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存天理,灭人欲”,本意并不否定人对于物质生活的正当要求和欲望,可惜的是后来的统治者片面强调天理、人欲对立的一面,才造成“以理杀人”的恶果。作为一个政治家,朱熹生前从政时间极短,却也颇有政绩,身后被历代统治者吹捧;作为一个思想家,其思想(经改造后)最终成为历代的统治思想;作为一个教育家,他做了巨大的成就;同时,朱熹还是一位学贯古今的学者、才华横溢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指出:“专制制度必然具有兽性,并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程朱理学把性与情截然分开并对立起来。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概而言之,“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灭人欲”具体而言则是以“礼”制“欲”,从而要求人们把伦理由一种外在的规范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使人欲由一种内在的需要变成外在的罪恶渊薮。因此,程朱理学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批判存在误解的成分:一是没有真正弄清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内涵,二是将"天理"和"人欲"之间的对立关系过分扩大了.论文还原出朱子理欲观的真相,并对与其有关的"以理杀人"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做出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们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片面批判,给中国哲学史界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我们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宋名臣李昴英一生信守儒家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但他却不是抽象地谈论“天理”、“人欲”,而是把这一理论具体化到政治生活中。他把“天理”解释为“人心所同者”,“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不以一己之私欲损害国家,万民之利益,从而在其哲学思维中表现政治家特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我一听别人骂朱熹心里就特别高兴。对于这个终生倡导“存天理而灭人欲”,实际却是“存自己的天理而灭他人人欲”的人,我心里是颇有些不恭的。所谓“是儒生也,是道学也。儒生道学,是伪者也”。朱老先生名气太大,他的伪君子风范,自古叫人赞好。  相似文献   

13.
浅谈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朱理学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 ,到朱熹时集其大成 ,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一直受统治者所重视。朱熹的成长过程、了解社会过程即是其理学思想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理欲观是其理学思想极为重要的部分。他的理欲观是对传统理欲观的继承和发展,他对理和欲的思想做了深入的阐发,"存天理、灭人欲"是其理欲观的基本内容。审视朱熹理欲观的得与失,对批判大学生拜金主义、极端功利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实践上对弘扬大学生社会正义感,对建设和谐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义利,理欲之辩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且一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戊戌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针对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论,较系统地提出了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要求的理欲观,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理欲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王夫之总结、分析了“天理”与“人欲”的统一性和矛盾性,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论述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理欲观。王夫之的理欲观是对先秦儒家和宋明理学家理欲观的合理成分的继承,是对宋明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理论的批判,是对中国传统理欲观的总结、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著作中,人们批判朱熹的“存天理,去人欲”观点时,大都指出,“这是一种封建禁欲主义思想”。笔者是赞同的。但是,在追根探源的过程中,把朱熹的观点上溯到春秋时期的“义利之辨”,认为“理欲之辨”是“义利之辨”的继续和发展,并断言孔子是这种思想的始作俑者,这就不敢苟同了。讲到孔子的义利观,一般都引用他这样的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并且由此得出孔子把义和利看成是对立的结论。其实,这有点牵强附会。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这两个词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作阶级的区分,有时是作道德上的区分。上述一语,则把“义”和“利”作为区分不同的道德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潜心学问,躬行实践,兴办书院、文章道德,成绩斐然,影响深远。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他“存天理,灭人欲”为核心的德育思想体系进行初步地探讨,论述了他“明人伦”、“崇修身”、“重义理”、“复明德”的德育教育目标和“穷理”、“致知”、“窒欲”、“立志”、“笃行”的德育教育过程及”克己”、“主敬”、“存养”、“省察”的德育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确是一位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家,是明清之际的启蒙学者。他否定《大学》为圣贤之作,已为人们所熟知。“有私为君子”说,是他又一惊世骇俗之论,则稀为人知。“有私为君子”中的“私”,是指人的私利与欲望,这是明代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物,是当时盛行自私人性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明清之际是一个新旧杂陈的时代,陈确不可能否认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天理”论,而是突出“人欲”主导性,强调“天理”得以“人欲”的满足为前提。“有私为君子”说,不仅是对禁欲主义为核心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批判,且与传统君子观是大相径庭的,为中国古代君子文化中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错误在于将"理"与"欲"绝对对立起来,并把"理"加以合理化,把"欲"虚无化.我们应当反思其实质和危害,并正确把握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