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数学的教学之中,比较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它能够将有关的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出来,从而对事物的实质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把握。科学合理地在课堂上对这种方法进行运用,能够丰富数学课堂教学,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数学比较法在职高教学工作中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教学经验从实际出发,对比较法的使用提出了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科学课教学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使其认知不仅仅停留于常见自然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特征上,还能将许多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经过大脑的抽象、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形成最初步的科学概念和规律。  相似文献   

3.
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多媒体教学现在已经非常普遍,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更显重要.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显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5.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试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探究试验作为物理教学的旋律,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之中。做好试验,能使学生获得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感性认识和直观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思维既可理解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阶段,又可理解为渗透于整个意识过程之中的思维形式。作为独立的认识阶段,创造性思维主要地存在于认识的高级理性加工阶段,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进程,又是人的理性认识活动的最佳境界。它直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理论思维;或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基础,将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按照主体的内在目的需要、把内在尺度运用到现实客体的尺度上,以构建或创造出理想客体。而作为渗透于整个意识过程中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存在于各种意识形式中,即既存在于感性认识活动之中,又存…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理学科注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这一特点,基础地理应将培养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观察和思维能力作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一项核心内容,这对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下谈几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  相似文献   

8.
“比较”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是把一些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进而确定它们之间同异的逻辑思维过程。在小学教学教学中,运用“比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局性,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对学问题转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看助于散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率。一、运用比过.问示标*作为反映现实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数学,有其本身的内部规律。其内部规律,有的正是通过分析比较困出来的。例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比较下面四个式于…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在引入概念、揭示规律、归纳性质、概括法则、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等教学环节中,都有很好的应用。下面谈几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一)归纳型提问:在引入概念或导出公式、得出性质时,让学生对某类事物中个别实例的观察或计算、分析、综合,抽象出个别特性,然后把这些特性区分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从而归纳出这类事物的一般特性:或是概括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这个规律,人们或能正确认识丰物。词语是人对事物及其现象认识结果的语言文字表现形式。人们对词语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对客观冬物及其现象的理解。由此看来,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理解词语的规律。自觉地用这个规律指导词语教学,成会促进学生对词语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认识冬物的能力。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对性认识。击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冬物的表面现象、事物的各个月面及其仆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车物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应性认…  相似文献   

11.
如何通过挖掘教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来组织历史教学?主要是从整体联系,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三个方面来进行,以利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In the 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 classroom, students need to cross the border between the subcultures of science (i.e., school science vs. everyday science). Traditional school contexts tend to present science as positivistic knowledge and unshakable truth unaffected by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 contrast, everyday science, including SSI, is more nuanced, context-based,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embedded. Thus, learning in an SSI classroom requires students to make additional efforts to successfully navigate between the subcultures of science. The expected norms located within these two educational contexts can create academic and sociocultural tensions for students. It is therefore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tensions caused these differential norms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SSI.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we attempted to identify possible tensions that originate by implementing SSI instruction in a setting wh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accustomed to traditional lecture-bas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One hundred thirty ninth graders at a public middle school located in Seoul, South Korea, participated in SSI programs on genetic modification technology during seven class periods over three to 4 weeks. Data was collected by classroom observation, audio-taping whil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types of discourse,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e identified four noteworthy phenomena including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ientism, a sense of rivalry, and reaching an expedient and easy consensus. By reveal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tensions and phenomena, we aim to help inform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recognize instructional clues that can change not only students' epistemological views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nd science classes, but also better navigate the norms of classroom culture.  相似文献   

13.
在农村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能够为课堂注入活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生活元素导入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开展生活化课堂活动,实现课堂与生活的连接;开展生活化案例教学,强化道德法治知识的运用;开...  相似文献   

14.
在法律教学中运用逻辑学知识讲解有关法律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内容,优化课堂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好法治教育的节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法律、掌握法律、运用法律。文章从法治教育课开设的必要性、课堂上渗透法治教育的策略两方面,对政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赵坤 《成才之路》2020,(1):16-17
文章简述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的重要性,分析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并从从传统式教学过渡到体验式教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贴近生活实际开展体验式教学、完善体验式教学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面,对体验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应用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郑利 《成才之路》2020,(7):30-31
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认识差异、思维差异、课堂生成差异,这不仅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也是解决德育过程中主要矛盾的需要。文章以"关心国家发展"教学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聚焦差异的依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论英语课堂教学节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奏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运动之中。英语课堂教学同样有其自身独特的节奏。节奏美是构筑英语课堂教学美的有机组成部分,“动静相生”、“张弛有致”、“疏密相间”、“快慢相宜”等节奏艺术是英语课堂教学节奏美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9.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作为"恒定电流"这一章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是整个电流与电路板块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时,学生往往无法掌握定律的应用,课堂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结果,学习进阶理论可帮助解决这一问题,使课堂设计清晰简洁,为教师提供了一条高效备课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反技术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在技术性与艺术性间寻求理念的平衡是高效课堂改革顺利推进的要求。课堂技术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那些固定化、程式化、结构化、可控性的思维与举措,课堂格式化、课堂操作化、课堂图式化、课堂流程化、课堂管理数字化是高效课堂中的技术性表现。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课改成果的固化、课改精神的提取、课改的深化都需要课堂技术的介入,提高课堂的技术含量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另一半使命。任何盲目去技术化的行动与倾向都只会给高效课堂改革带来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