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常认为,情态动词“肯”属于单义的动力情态,客观陈述句子主语的意愿.虽然有学者认为动力情态也带有说话人的观点和态度,但是没有具体阐述.考察实际语言运用,根据范畴理论,将“肯”的情态意义分为典型用法和非典型用法.其典型用法即表示动力情态,而非典型用法也可以表达认识情态,有时也含有道义情态的意味,体现了语言的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语言功能的角度分析双关语的翻译策略。双关语美学功能贯穿始终,双关语还可以传达信息,表达说话者的感情,甚至可以让受话人采取某种行动。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双关语的翻译应从其在具体语境中的功能出发,进行灵活变通,而没有必要盲目照顾双关。  相似文献   

3.
双关语是英语广告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其语言幽默风趣,能使广告产生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认为在广告双关语的翻译中,译文应能产生与原文接近的广告效果,以译文接受者与原文接受者能获得相近的感受为目的。本文试图总结双关语的主要类型,介绍几种关于双关语的主要的翻译方法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4.
双关语是广泛运用于广告文案创作并受人们喜爱的修辞格,其有多种表现形式。可分为一词多义,同音异义,近谐音双关等等。若在广告中运用得当,可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和修辞作用,产生不平凡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5.
英语双关语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双关语是英语倏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从双关语的形成特点、一般分类、逻辑分类、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剖析,并指出院 我们在使用双关语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的双关语精彩纷呈,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探讨了莎士比亚双关语的三大类别以及形成双关语肥沃土壤的两大要素。探讨莎士比亚的双关语,有利于对莎剧的正确阐释和深入理解,因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语双关语是英语修辞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从双关语的形成及特点、一般分类、逻辑分类、功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我们在使用双关语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隐喻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修辞格,还是一种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手段,这使得从隐喻主观性视角来研究外语教学成为可能。基于此,根据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的认知隐喻理论,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全面探讨隐喻主观性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期为国内英语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双关语是最难翻译的修辞现象之一,英语双关语的翻译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对等翻译法将双关语译为相同的双关语,主要适用于建立在人类共同认知基础上的双关语和部分结构双关语;变通对等法是通过创造双关语译为不同的双关语,主要适用于思想主题意义不大严肃的文字游戏类双关语。体现不同文化特色和语言特点的双关语有时也可以通过语音、语义或形式手段译为类双关语,还可以通过释义、加注等方法进行补偿。双关语的翻译还包括谐音法、省略法、移植法等。  相似文献   

10.
双关语即用一个词同时暗含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着重介绍了英汉双关语的主要种类,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汉语与英语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教育学研究的学理纠缠中突显其主体性重构,这是该学科研究者共同面对的问题;这需要教育学研究顺应当代人们认识由客体性向主体性的迁移,立足于本学科、实行更大开放,加强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充分体现其民族性;尤其要把握住中国教育学自身特质,应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正确处理“中国教育学”与“在中国的教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译者翻译主体地位的确立,在翻译活动中,发挥译者的主体能动性被视为成功译作的关键。本文在肯定译者翻译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作者提出受动中的能动这一观点,认为这种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状态更有利于译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阐述了对受动中的能动的理解,提出了怎样从文本的功能分析和创设读者文化知识新意境两方面实现受动中的能动,从而使译者主体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主体性: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主体教育主要探讨了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而忽视了对教师主体性的研究。有人认为,由于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了教师主体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的缺失。其实不然,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恰恰在于教师主体性未能得到合理定位和充分弘扬。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教师主体性问题,是主体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群众路线本质上是党的主体系列和人民群众主体系列的主体间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解为:群众路线的认知主体间性、生存主体间性、伦理主体间性、实践主体间性。群众路线认知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源源不断的理性力量;生存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目标力量;伦理主体间性为群众路线提供道德力量;实践主体间性是群众路线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15.
在多元文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主体教育现象。这里所说“被塑造主体性”,并不是指人们所说的人的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属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实体在一定的监护引导和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体性;表现学生主体性的那些具体的功能特性,如: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因受其‘本质力量’尚处于‘孱弱’阶段的掣肘而只能有限地发挥,且总是与其自身客观具有的依附性、受动性和模仿性发生矛盾,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发生与转化,主要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独特性与共同性。”笔者这里所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完整的形象都是被外部力量所塑造的。  相似文献   

16.
从作者——源语中心论到译者——译语中心论的转变,译者的地位从边缘化走向中心化,从而使译者更多地关注译文和译文读者,关注译文的社会效应和交际功能。译者在某种明确的动机下完成的翻译行为,这就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主体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教师与学生一样,也是教育主体;教师主体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分析教师主体性“实然”的基础本,文章提出教师主体性的“应然”是主体间意义的,进而认为,要确证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就得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又依靠教师研究,参与课程变革和进行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的具体形式,它们因此而成为确证主体间意义教师主体性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8.
张胜的《从战争中走来》充分显示了作家主体性,给传记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研究文本。作家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传记文学的创作始终,其中最突出的是作家如何面对传主,走进传主的精神世界,与之展开精神对话。在对历史的阐释中,作家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家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能力主体与时间本位:新主体性的两重断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中国哲学诗学应该重视主体性的建设,这不仅是回应当下西方重建主体性的前沿性学术追求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弥补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主体性精神严重缺失、构建当代中国人诗意性生存的需要。当下中国主体性的具体内容应该是“新”的。新主体性应充分重视欲望;但欲望的对象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直接构建主体性的核心因素。新时代的主体应该是能力主体。能力可以包容、超越欲望,可以在主体性的核心层面定位。新主体性应在坚持传统的时空一体性的基础上,突出时间的主导性与合目的性,把传统生存论的“空时”建构倒转为今日的“时空”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克雷明教育史编撰之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动机表明,教育史学家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也从反面证实,我们平常所接受的教育史文本,只是多种可能性中可选择的一种.教育史研究需要抛弃二元对立的视野,更需要打破学科壁垒,扩展认识视野,丰富史学内涵,扩大受众数量,甚或修正我们的教育史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