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旨在构建一种普遍的阅读认知理论,即读者对人物和人物对人物的认知过程.认知叙事学既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的了解作品中人物的思维特征,更好的体现叙事的交流效果,而且还可以更为深入透彻地了解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运用认知叙事学理论对莫里森新作《慈悲》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品中人物对人物的认知以及读者对人物的认知过程由于受到了外界“刺激物”和“图式知识”因素的影响,都经历了一波三拆的“再图式化”,之后才建立起各自的认知模式.而这些不顺利的认知过程不仅清晰地呈现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彰显了叙事的交流和认知作用,同时人物对人物的情感和读者对人物的情感也随着这些认知过程得到了升华.  相似文献   

2.
小说是一种典型的叙事形式,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基本上停留在语言层面,忽视了对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和读者的认知心理的研究。概念转喻作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可以表征小说文本世界。本文运用概念转喻理论分析小说《围城》中的转喻现象,具体体现该小说在指称、背景和人物描写及呈现事件过程中对于细节方面的选择上。把概念转喻与具体小说结合起来,为小说叙事研究提供一种认知的分析方法,促进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领域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聚焦于读者对叙事语篇的认知识解过程.修辞表征、心理表征和审美体验是诗词语篇认知叙事识解过程的重要三部曲.基于认知叙事视角,以三种基本语义关系(相似、相邻和相异)作为参照,重点探究诗词语篇的三个动态识解过程,以期剖析认知叙事情感升华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4.
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研究小说人物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认知叙事学视角对《教堂尖塔》中主人公乔斯林不断变化发展的内心体验进行分析,通过考察个体人物思维与其他人物思维的关系以及叙事中的社会语境对人物思维影响,展现乔斯林的心理跟随着社会情境和人物关系不断发生变化,阐明在尖塔的构筑与倒塌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发展的社会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小说是一种以叙事见长的文体,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小说研究,为小说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同样,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运用叙事学理论进行作品解读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掌握小说的叙事方式。那么,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如何运用叙事学理论来教学呢,笔者对此做了初步的探讨。一、解读绝对权威的叙事者在文章中的作用作为一种叙述艺术,小说中的叙述者可以是艺术的虚象,也可以是具体化的个人。作为读者,我们都要从叙述者的角度去感知人物和事件。在小说的叙事空  相似文献   

6.
语篇连贯具有认知属性,依赖于读者对文本叙事的认知解读,被看作是文本叙事范式的评估标准,而翻译的本质是再叙事,如要在目的语文本中再现源语文本中的叙事模式,就意味着译者要对原文本的语篇连贯结构进行认知分析和叙事识解,通过重新构建连贯结构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完整而有效的叙事解读。认知叙事学结合认知科学与叙事理论的相关研究方法,可以寻求叙事的连贯结构和读者解读文本背后的认知规律,为翻译的再叙事研究找到认知基础,从而为叙事连贯的重构提供合理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借鉴西方叙事学理论和方法解析中国近世叙事文本,是促成中国近世叙事文学文本意义再生的有效手段。本文结合研究者的理论愿景与操作手段,对叙事学视域下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的研究成果作了初步梳理,并认为在叙事学视域下开展中国近世叙事文学研究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尊重中国近世叙事文学在文化思维和话语表述方面的特殊性,二是确保叙事学理论对文本的"有效介入"。  相似文献   

8.
叙事学中,"心理性"人物观与"功能性"人物观的矛盾由来已久,对二者背景的分析将触及深刻的文化神经.二者的分歧在于文本之叙事动力问题.性格逻辑对文本的驱动不过是一种表象,其力量正来自话语强制力的馈赠,这种复杂的理论调和对于解决现代叙事学中两种人物观的对立或许是一种出路.  相似文献   

9.
诗歌叙事学借助认知叙事学所建立的研究范式,将其研究的重心从对诗歌叙事文本的关注,转向对读者以及诗歌叙事文本与读者关系的关注,丰富和完善了诗歌叙事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以细读文本为研究方法,在叙事学层面,研究英国当代著名作家A.S.拜厄特小说《占有》中扁型人物的叙事功能,主要研究这些扁型人物如何处于边缘、被动、客体地位,如何以日记的形式叙述与主人公拉莫特相关的人物和事,揭示人物和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些扁形人物的叙事既为圆形人物塑造和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实现了对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