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2000年高考作文出现“话题“字眼为标志,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考查学生思维品质和写作水平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高考和中考中便有时考材料作文,有时考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创新精神,1999年、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打破了僵化的套子式的新“八股”作文模式,奏响了高考作文命题变革的序曲。自此,高考作文新的春天来到了,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应运而生,高考作文步入了“话题作文”的新天地,展现出素质教育的新成果。所谓“话题”,就是谈话、表达思想的核心,换句话说就是谈吐、表白的着眼点。这种话题作文,就是给你一个“引子”或者一个“话头”、一个“范围”,让你任意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任选一个你所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来抒发与话题相关的某种思想、认识和情感等。这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相似文献   

3.
从恢复高考到2005年,高考作文经历了“三部曲”: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开始几年,高考作文主要是命题作文。近几年来,在我国普通高考的作文命题中,话题作文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显著的趋向。例如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1年“诚信”、2002年“心灵的选择”皆为话题作文。诚然,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发展的一种必然,它克服了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弊端,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式与写作理念。正因为这种灵活性,话题作文使高考作文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写作风貌也有了极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4.
走近完美     
2001年高考作文仍然是话题作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高考作文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了一个跨越式改变。但作为选拔人才的“致命”一题,是否适合百万考生,能否真正体现考生的真才实学,还大有商榷之处。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员,不妨也借鉴一下“八股”形式,评评今年高考作文的“一二三”。同往年的作文要求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一:作文题由过去一大一小两作文,规定只写一个作文。这在作文改革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文章在深度和完整性上会更趋于完美。其二:话题作文,考查了学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的考查已经历了三种方式。一是命题作文,如《习惯》、《尝试》等。二是材料作文,“达芬奇画蛋”和“小姑娘与玫瑰花”等便是。三是话题作文,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等等。其中,从1998年到2005年,连续8年话题作文成为全国和地方省(或直辖市)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实践表明,话题作文是迄今为止高考测评学生写作素质最为理想的形式。话题作文一般由材料语、提示语、话题和要求四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6.
一、从1999年起,高考作文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话题作文”也变成了一个广泛的话题,您如何看待这种作文形式?答:“话题作文”的出现,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改革之必然。20多年来,高考作文以材料作文为主,以考查议论文体为主,对考生的束缚较大,不利于考生的自由发挥和才华的展示。“话题作文”给每个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他们张扬个性、一展才华创设了自由飞翔的空间,因而受到师生的欢迎。二、“话题作文”之所以成为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并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固定下来,其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答:高考作文命题的生命线,在于…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2006年全国的高考作文命题,对多年以来使用的话题作文形式作了探究,着重分析了话题作文给目前中学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话题作文使学生思维受到禁锢,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话题作文使学生为人失去诚信,不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选择了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特色和精彩。自高考作文连续出现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后,“话题作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话题作文以其开放性,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一方面解开了学生的束缚,让他们真正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放开手脚书写佳作,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学生淡化审题,任意而为,放弃对话题作文作过细分析,因而庸作颇多。所以给学生讲讲话题作文的分类及其应试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一、高考作文形式预测:一树梨花一溪月1.作文形式将由“一枝独秀”而“三足鼎立”,由“一维”向“多维”转化。2004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说是话题作文的“巅峰”时期。全国15道高考作文题,除北京卷为命题作文,显出一点“叛逆”外,其余均为话题作文,地位无人撼动。而2005年高考作文试题却出现了由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主题图表作文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格局。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将延续2005年的发展趋向,进一步拓展“自主命题”的空间和发展潜质。2.“自主特色”重“文化”轻“地域”。探究2004年、2005年各省市卷的作文命题,我们可以发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考作文频繁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对于中学生来说,写好话题作文的重要性无须赘言。那么.如何根据话题作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呢?笔者结合2008年参加云南省高考作文阅卷的经历,认为应该注意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全国高考作文推出了一种崭新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这种宽松、自由的写作形式使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通过研究及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认为要写好话题作 把握话题中明确的中心,紧扣“话题”内涵选准切入角度,主题深刻寓于新意。  相似文献   

12.
1.教学概述从1999年到2002年,我国高考作文已连续4年采用“话题作文”形式。这样,“话题作文”就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热门“话题”。本来,各种“写作”教材、“写作”辞典中,均没有“话题作文”一说。2000年7月,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领导小组的专家们,觉得已经连续两年考这种形式的作文,明显地不同于过去常考的“给材料作文”,却苦于没有一个“名称”,于是几个人一商量,认为叫“话题作文”为好,总共4个字,读起来方便,叫起来  相似文献   

13.
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的命题形式,至今已有五六年的历史了。尽管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看,话题作文是被肯定的,是受欢迎的,是为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改革作了贡献的。在“应试”的大背景下,话题作文的价值被放大,甚至膨胀到基础教育的整个空间。在高考的带动下,中考紧随其后,话题作文铺天盖地而来;可怜的小学生们,也在练习写话题作文了。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文自 1 998年登上高考舞台 ,便以其多层面的开放性打破了严格的文体禁锢 ,给广大的考生提供了宽阔的创新平台。话题作文倡导自由表达 ,强调综合素质 ,鼓励创新思维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写作方面的特长。正因为这些 ,这种宽松、开放、灵活的命题形式 ,近年来受到了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如 1 998年高考作文命题就是关于“中学生心理承受力”的话题 ;1 999年高考作文是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话题 ;2 0 0 0年高考作文是由四种图形引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 ;2 0 0 1年高考作文是关于“诚信”的…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99年高考作文采用话题作文以后,虽有少数批评的声音,但总体来说是肯定的多。而肯定的原因,最主要的一点是认为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而这两年我逐渐发现这“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给予学生较大的写作空间”的评价是不真实的。应该说:近年来高考作文虽然采用了话题作文的形式,却是虚假的“开放”——有开放之名,无开放之实。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都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并由此而推及中考作文也倾向这种形式。平心而论,话题作文比之以往的命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能给学生较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开掘学生的写作潜能。  相似文献   

17.
作文形式大解放作文形式上的“解放”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文命题由“一枝独秀”到“雁阵格局”再到“三足鼎立”,2007年高考作文将沿袭这种轨迹,即“主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三足鼎立。这种演进,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必然,没有这种“演变”与超越,也就没有2006年高考作文的壮丽宏阔。  相似文献   

18.
近三年作文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已初露端倪。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  相似文献   

19.
近三年作文命题逐渐摆脱了以往作文命题的重重限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1998年高考作文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就是两个关于当代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话题作文的命题方式已初露端倪。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报道,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  相似文献   

20.
芮瑞 《学语文》2005,(4):6-27,21
从1999年到2005年。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唯一的命题形式,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回顾这种命题形式的出现,命题者的“开放”初衷是非常明显的。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高考作文的主角是限定文题、文体的全命题作文和注重审题立意、讲究“引、议、联、结”的“供料作文”,它们因为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诸多限制。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话题作文以其对种种限制的突破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也丰富了作文命题的形式。人们认为,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