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及他人     
什么是顾及他人?顾及地人就是尊重他人及其感情,就是要考虑你的行为会怎样影响他人,要关心他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顾及他人就是深思熟虑,就是对他人的喜好与否加以注意,然后做一些给他人带来愉快的事I请顾及他人就是把他人的好恶冒得和仰自己的好恶一样重要.当你面不同干他人的根麻,顾及他人就意味着仰不合试图证u仰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仰感是别人的需要和感I盾.顾及他人就是您事既受虑是否对自己自益出差虑是否对他人有益.为什么要顾及他人9兰人们行为的动机P是出于自私而不顾及他人,就会伤害地人的感。又当我们不顾及地人…  相似文献   

2.
一 前言 移情,亦称情感移入或情感转移。它是人的一种重要心理特征和内在过程,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它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使人产生亲社会行为的重要社会性动机因素,是人们内心世界相互沟通的桥梁,是人际关系中必不可少的。移情作为助人、  相似文献   

3.
《家教指南》2007,(1):32-33
人的身体常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传递了许多讯息.这就是肢体语亩。幼儿在能够以字词表达以前.就是以肢体语育作为与他人沟通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一、外在激励对激发学生学习力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结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行为主义理论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刺激的安排和呈现,对学生反应的强化等等.因此,行为主义理论把学习的动机解释为行为发生频率或概率的提高,它是由刺激反应行为不断重复而产生的,或者是强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而都需要交流,交流的过程就是表达的过程。表达包含两个层而,一是口头表达.二是书而表达。作文教学就是要教学生学会把自己或他人的认识、行为、观点、情感等等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而前。如何提高学生的书而表达能力,使他们的文章更具感染力、号召力就是作文教学的任务。初中生认识水平还比较有限、语言还比较贫乏、作文的基本功还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一门“动心”的艺术.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巧用一些“心理效应”.触动学生的心.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指大多数人对某种相同的情景或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它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态度形成与转变理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态度是人格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预测人的行为必须研究人的态度问题。一般说来,个体行为对外界刺激发出的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学校是青少年道德健康成长的主课堂,学校德育的重要任务是促使学生良好品质态度形成和不良品质态度的转变。因此,开展态度形成和转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作为社会成员,个体随时随地都会对某人某事作出一定的评价或反应,这些评价或反应就是态度。诸如“我喜欢”、“我讨…  相似文献   

9.
排除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杨芳,王瑶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人之间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人类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活动.人自出世以来,就与他人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投人到了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之中.人类需要所产生的合群倾向是人际交往的基本驱动力.人际交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动物对外界的很多反应是后天的,而有些行为是遗传的,不过动物要表现出这些行为还需要受到外界的刺激。遗传的力量在人的发展中是不可否认的,先天遗传的各种人的生理构造.人类世代相传的智力、个性、体质等.人类文明所带来的人的机体的进化等.给人的后天发展提供了各种发展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人类才能区别于动物语言,具有独特及超常的思维。即使与人类最接近的“猩猩”.也不可能在人类和教育下发展成与人类相仿的智力或人类的语言,如:把黑猩猩与人类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环境里养育.或特意支教黑猩猩们说话。  相似文献   

11.
交流,通俗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与情感的传达与沟通,通过交流来与他人、社会建立联系.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数字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情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强化廉耻感的几个问题之我见唐武“廉耻”是廉洁和知耻之意,亦即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觉,所谓廉耻感,则是指人在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评价和约束自己或他人言行是否符合廉洁操行需要和观点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对自己或他人的廉洁行为感到满意,心情畅快,而对那些人所...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以不明显的方式,有意识地向个体发出某信息,使人在未意识到的刺激作用下,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控制,形成一种观念,转化为某种行动或产生某种效应。可见,暗示是双方的,一方面暗示者运用语言或行动制造某种气氛,使对方发生自己所期望的行为;另一方面被暗示者通过接受这些刺激而发生社会或班集体所要求的行为。学生在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着别人。这种以期望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控制。中学生的自尊心强,不喜欢“赤裸裸”的、直截了当的、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他们对成人…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其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正由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活动主体在课堂中实现了有效沟通,才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这说明课堂教学离不开沟通,沟通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要媒介和基本活动方式。一、课堂教学沟通释义1.沟通的广义概念“沟通”从作为“信息传递”的本意来说,它与社会的交往是密切相联的。有人认为:“人的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沟通”[1]。“社会不仅通过交往、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交往中、在沟通中生存”[2]。这就是在“社会交往”条件下对沟通的广义理解,即从广义上来说,沟通就是一种…  相似文献   

15.
周玉琴 《成才之路》2011,(15):23-23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两人或多人、两个集体或多个集体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有利于幼儿在学会合作的过程逐渐克服自我中心,关心他人,养成一种协商合作和利他的亲社会行为。在幼儿之间营造一种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群体氛围,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亲社会行为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新的教育观指出:幼儿教育应为人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终生受益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山东教育》2002,(30):29-29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如为了期待外部的奖赏,为了获得社会的赞许,或为了减轻自己消极的内部状态(例如,因看到一个需要帮助者而感到内疚或悲伤)等。亲社会行为也包括利他行为,即由同情他人或坚持内化的道德准则而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行为,因其具有的积极性而越来越为心理学家及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就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应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18.
人格障碍是指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缺陷的情况下,人格明显偏离正常,又被称为"心理病态人格".人格障碍往往是片面、偏激和形式化的产物,患者难以正确估价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及自身应当采取的正确行为方式,难以对周围环境做出恰当的反应,很难正确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常和周围的人发生冲突,甚至超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做出扰乱他人、违法甚或危害社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性格是人的个性的核心,是一个人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人对现实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待社会、他人、事物和自己等各方面,因此,正直或阴险、诚实或虚伪、节俭或浮华、谦虚或傲慢、勤劳或懒惰、勇敢或怯懦等,都是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为了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而自发作出的意志性行为,其中也包括利他性行为。它有助于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了解制约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能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   一、认知发展水平和移情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因   (一 )认知发展水平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