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孔子人性论所蕴含的矛盾引发了孟、荀的人性论之争。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各有其特定的人性概念内涵,既在理论形式上互相对立,又在逻辑意蕴上互相补充。秦汉以降的人性论大多沿着调和孟、荀的路径发展。考察孟、荀的人性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反思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2.
先秦诸子人性之论,以孟、荀、告、庄最为典型。四类人性观,于天与人、善与恶、心与生等诸关系上各有见地,各有其所得所失。对先秦文化中人性论作重新体认,于今时之人性研究当有颇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有关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人性善、恶展开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人性观。对孟、荀人性观的质疑,旨在"辨异求同",进而反思教育的人性论立场。超越"善恶",走向"生成";"变"中有"定",辩证认知——这是教育对待人性问题应有的基本态度。人性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正因如此才使得教育不断地思考如何将学生潜在的人性激发出来,将沉睡在学生心灵中的能力唤醒,最终达至"完满"。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淮南子》中"因"的思想的渊源和“因时”、“因俗”、“因人情”的教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明该书中道儒两派教化思想的不同特色及两派思想相互贯通和一致之处;对《泰族训》中的人性思想与孟、荀及董仲舒的人性论亦做了适当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同属于先秦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分歧包含有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伦理观念,在为地主阶级利益服务的阶级性的支配下,归结点又十分相似。本文拟就孟轲、荀况人性论的异同,略抒管见。 一 先来看一看孟子荀子人性论的区别。 一,关于人性善恶命题的尖锐对立。  相似文献   

7.
人性论是关于人性本质的论题,对墨子人性论思想的研究不能囿于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可从多方面加以观照。墨子的人性论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倡人人平等、反对天命论、主张尚贤举能、崇尚功利主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9.
"人性论"是《管子》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从基本内涵、哲学基础、对人性的评判、对人性的引导方法以及终极归宿方面对《管子》人性论特色做了探讨。《管子》人性论是以"趋利避害"为基本内涵,以"天道观"为哲学基础,未对人性做善恶判断,主张用德法兼用的方法对人性加以引导,且以政治目标为最终归宿的理性工具人性观。  相似文献   

10.
人性论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观点。通常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思想的提出总是基于一定的人性论,或善或恶,或白板说或多元素说。而一切教育思想在基于人性论的同时,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优质人性的形成,而所谓的优质人性即社会对人道德价值观的要求,教育就是促进主流价值人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学习思想以其人性思想为根基。基于人的天性隐含善恶两端,具有可改造性,因而荀子十分重视学习。在学习方法上,荀子强调以礼为先,重视后天努力,重视环境的影响,这些都着眼于对后天人性的改造,力求达到"化性起伪"的目的。而在学习目标上,荀子的学习思想包含了不同的层次,而这些层次亦是人性向善的路向上的不同层次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甘媛源 《成人教育》2011,31(12):67-69
"性善"与"性恶"这一人性理论的不同是孟子与荀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两者的思想理论在道德社会化的目标、核心内容和实现途径方面均存在差异:孟子认为道德社会化就是社会个体通过"养气"、"寡欲"等自我教育方式成为兼具"仁义礼智"高尚道德的人;荀子则认为道德社会化是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道德教育系统,在"君子"、"圣人"的榜样作用下,在良好社会环境的熏陶下,教育社会成员成为自觉遵循礼法的人。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之处,但它们都对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荀子认为人的欲望和要求欲望的满足都是与生俱来的,要求相应的发展生产,强调要满足欲望,必须制"礼".按等级差别进行消费.同时,苟子提出强本节用,强调发展生产;还反对墨子的"非乐",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但荀子的性恶论,为他强调"礼"、强调法治、并为搞等级消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荀子之性恶论是从人的自然性对社会性的流弊危害言之,对于士君子而言,君主、师长、朋友的教诲辅助与个人不懈努力是化性起伪的必要条件,但荀子的普遍性性恶论无法说明圣人化性起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认为人既有向善的原初禀赋,又有趋恶的倾向,人性是善恶并存的统一体.其价值体现在超越于单纯的善恶观,指出人性的理性本质;其局限表现为忽略了经验习惯对于人性的培养性与贬低感性情感对于人性的作用性.  相似文献   

17.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伪善,一方面,他们所讲的性不同,孟子是从人之所以为人处讲性,而荀子则是从人的官能欲望处言性,并从官能欲望的流弊言性恶;另一方面,他们所讲的善亦不同,孟子是从成善的能力处说善,认为人皆具有成善的能力而言性善,而荀子则从成善的结果说善,认为人必须通过后天的心的思虑和能动的"伪"才能成善而持伪善论。孟荀二人如此言性、言善,根源在于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孟子重在解决成就道德的根基问题,荀子则重在解决道德如何达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性之善恶的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人性善恶之辨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的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考人性之善恶问题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观的内容主要包括:善恶观念的来源问题,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善恶观念的本质内容问题,善与恶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问题,善恶评价的根据问题。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科学性、实践性、辩证性、前瞻性。要科学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性善恶之辨的内容和特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荀子与康德人性观的比较,指出两者的差异性在于: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化性起伪"的过程,就是性恶被人自身克服的过程,人性可以由恶转善,特别强调后天社会环境对人性的教育和改造的作用,主张通过圣人来制定礼义;康德的道德实现是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他认为,人性是由自由意志决定的,是善恶相互调和的历史过程,人性的实现是善对恶的拯救过程。这两种人性观造成了中西人格特征的基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的人性论是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二化生出的新一,也是三;三不同于孟子的人性论,亦不同于荀子的人性论,三是悖立整合的新的人性论.董仲舒以阴阳之天道论人性,表现了其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其人性论的基本内容:人性有善有恶,善主恶从,即性未全善;性善是质,质朴而未觉醒,具有为善的可能性,而没有表现为现实性,即性未善.人性之善主恶从,故人性基本上是值得信赖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仁义礼智信在人性上获得了根据.人性中有恶,且性善是质,充分肯定了后天之道德教化与礼义制约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