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历史沿革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到1949年为第一阶段,1950年到1976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1999年为第三阶段;它们的地域分布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我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第二板块为日本和韩国地区,第三板块为欧洲和北美洲地区。绝大多数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都比较清楚确定,也有为数不少的戏曲文献发现的时间和地点迄今仍很模糊。20世纪通行于世并始为学界所广知的戏曲文献也应纳入发现戏曲文献的范畴和领域。追溯它们的历史沿革,俯瞰它们的地域分布,对深入了解和准确认识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内容、价值、特质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无疑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证意义与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争鸣,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前50年为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7年为第二阶段,1977年到20世纪末为第三阶段.尽管各个阶段争论的内容、焦点不同,但整个20世纪的中国哲学争鸣,始终围绕着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所关注的不同问题而展开的,同时也是一个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针对特殊的弱势群体,培养学生具体的工作技能;第二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职业教育面向所有的学生,培养学生特定的工作技能;第三阶段从21世纪初至今,职业教育呈现出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战国秦汉的考古,大体可把它分为二大阶段。第一阶段战国初至西汉初,第二阶段从西汉中到东汉。根据考古材料可以将战国时期划分为战国早、中、晚三个时期。战国早期,大体从前5世纪上半叶到前4世纪中叶;战国中期约从前4世纪中叶以后到前3世纪的上半叶;战国晚期,可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以后,随着国势的强盛到后来灭六国为止,也就是秦国在统一过程中的战争时期。依据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已在十八个省、自治区的上百个地点被发现。在战国初期,铁农具发现数量很少,器形简单。到了战国的中、晚期,铁农具骤然增多,分布也广,北起辽宁,南到广东,东至山东半岛,西到四川、陕西和当时的七国的广大地区。根据战国时期铁器的金相分析,战国初期的冶铁技术尚处在固体还原法阶段(块炼法),战国中期则掌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者认为,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第三个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最终形成阶段;第四个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继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中正式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创期,从殖民地时期到1890年;第二阶段为确立期,从1891年到20世纪70年代;第三阶段为革新期,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中正式制度的变迁,明显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制度变迁的供给主体具有多元性;变迁方式主要为渐进式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组合模式;供需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戏曲学史上,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犹如一座庋藏金玉、胪列珠玑的煌煌宝库,令人叹为观止,欣喜不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文献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戏曲学意义,其大致可概括为恢复戏曲历史风貌、揭示戏曲文献特征、提供戏曲交流资讯、审视戏曲生存环境、拓展戏曲研究视野等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细致解读它们的意义指归,对全面观照和系统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魅力、地位、影响具有转换观念的推动作用与提升认识的促进功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近代石家庄城市化开始启动,它几乎与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第二阶段的开端恰好同步,这说明石家庄城市化的启动,落后于中国近代城市化整整一个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石家庄城市化历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01-1912年城市化启动时期;第二阶段,1912-1925年城市化初兴时期;第三阶段,1925-1937年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37-1949年城市化停滞、畸形发展、衰退及恢复时期。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以来,对朱熹文献学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发端阶段,代表人物是白寿彝和钱穆,他们的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对于后续的研究影响深远.第二阶段则是朱熹文献学研究的发展阶段.对于朱熹的文献学研究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辨伪学和校勘学,而是拓展到了注释学、图书编纂学等方面.第三阶段则是朱熹文献学研究的初步兴盛阶段.此时,对朱熹文献学的研究更加细致,研究的领域也扩展到了医学文献学、音乐文献学等.  相似文献   

10.
百年来的秦史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中期秦始皇兵马俑、云梦秦简出土为界分为两大时期.第一期为秦始皇兵马俑、云梦奏简发现前的七八十年,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二期为秦始皇兵马俑、云梦秦简面世后的三十余年,以两会(秦俑学研究会、秦文化研究会)成立为界亦分作两个阶段.第二期的第二个阶段是秦史研究发生深刻变革的阶段.其特点一是以秦文化为旗帜凝聚秦史研究的方方面面,二是更加自觉地与考古工作相结合,三是追求精细研究与通俗表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湖南花鼓戏的班社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即草台班时期,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半台班时期,活跃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专业剧团时期,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之后。  相似文献   

12.
地方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意义最突出地表现在有利于发挥独特地域优势从而提升中国文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以及有利于发掘地方文化从而能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两大方面。地方文学研究要取得优秀成果,发挥社会与经济双重效益,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与学科发展,学术创新是应遵循的根本原则。而做到四个"结合",践行三个"途径",则是实现学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果以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来划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口头文学阶段和书面文学阶段。而口头文学阶段因缺少实证材料无法进行历史性清理,因此只能把重点集中在书面文学阶段。现行文学史均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如果以书面文学主流文体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实现这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媒介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些时代虽互有交叉,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体,有特有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有不同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中国各地用毛细管法测定的健康老年前期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并对其与地理因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海拔高度是影响老年前期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海拔高度的逐渐增大,老年前期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也在逐渐增大,相关性很显著,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方程。依据老年前期女性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依赖关系把中国分为青藏区、西南区、西北区、东南区、华北区、东北区等六个区。  相似文献   

15.
我国文类发展史可以分为先秦萌芽期,汉魏六朝奠立期,隋元发展期,明清高潮期,近代集大成期。20世纪以来的文类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前40年的转型期,建国以后到70年代末的低谷期,80年代以来的爆发期。文类内涵、文类范畴系统、文类与文学性、文类越界等是今后文类研究值得重视和开拓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现当代儿童文学以不同的年龄阶段为依据,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我国的儿童文学直到上世纪末,其创作和出版才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三个层次的中国儿童文学读物的创作和出版呈现出了活跃、驳杂和丰富的景象。本文通过了对我国现当代儿童文学重要性和标准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儿童现象。  相似文献   

17.
豫剧的唱腔,从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调和句法组成等诸方面看,划分为豫东、豫西两个声腔体系,而且整个豫剧唱腔中不同风格不同特点的各个流派及其唱派,均分属这两大唱腔体系中。豫剧的发展之所以能这么迅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唱腔音乐两大声腔体系的合流。  相似文献   

18.
嬗变与思考:新中国60年农村职业教育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服务于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1949-1977年);服务于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1978-1999年);服务于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2000-2009年)。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从认识、投入、体制、市场等方面对当今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进行思考,以期对当下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者,其新诗流变分为五四时期、20年代后期、抗战至全国解放以后三个阶段。他的新诗艺术水平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三:一是惠特曼雄浑粗犷的豪放诗风的深刻影响;二是严重混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三是自我独立意志的失落。以上三方面就形成了郭沫若新诗创作虎头蛇尾的尴尬结局。  相似文献   

20.
在京剧行当的翻译中,所要传递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翻译时,必须以中华文化作为中心文化进行翻译,以此达到传递文化的目的。文章阐述了翻译与文化传递的关系,以及文化传递中的中心文化,分析了现存京剧行当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在京剧行当术语的翻译过程中,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通用。只有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结合相关内容,译名才能更好地传递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为更多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