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姜思毅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吸收、改造、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形...  相似文献   

2.
范迪安向记者详细解读“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四大主题即“古老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多彩的中国”和“中国与世界”,旨在立体地展现中国优秀的视觉艺术遗产和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视觉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3.
记者:"中国精神",素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紧密相联,作为优秀的中国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这个概念的?裴开元:作为中国画家,当从中国画的范畴谈"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我理解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于中国画的领域,便是文人画的精神。当然,先有文人而后有文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延伸,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越来越普遍和广泛,中国节日文化也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而对世界发生影响。“中国春节”是具有巨大品牌潜力的中国文化。它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喜庆的日子,也是我们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与中国式快乐的最佳平台。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思想史愈益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学科。在世纪之交,全国各地学者汇聚一堂,总结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成果。确立21世纪中国思想史学科发展战略,编著一部《中国思想学术史》。1999年9月21日~23日,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暨《中国思想学术史》编著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学者30余人参加了会议。张岂之先生作了《五十年来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报告,对50年来中国思想史研究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评价,提出了发展中国思想史学科建设和编著《中国思想学术史》的方法论原则,引起了与会…  相似文献   

6.
《寻根》2008,(1)
书名邮购价(元)文字中国·汉字的功能30.00文字中国·汉字的性质32.00文字中国·汉字的形态30.00文字中国·汉字艺术29.00文字中国·中国文字家族30.00全宋诗订补(精装)54.00历代词话(上、下)85.00历代词话续编70.00植物古汉名图考(精装)37.00唐宋文史论丛及其它(傅璇琮著)40.00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刘旭著)39.00中国农民与近代革命(张守常著)47.30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法)26.00中国的犹太人(法)29.00孔子与中国之道(美)22.50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23.20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29.00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38.00中国百姓取名辞典(精装)92.00…  相似文献   

7.
赵凤玲 《寻根》2012,(2):14-18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能力一直津津乐道,也就是说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不论是任何外来文化,只要一踏入中国的土壤,就被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力所融化,消失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被中国人所接受、认可。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国情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和决策的依据,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与发展道路的选择。中国文化国情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是中国一般国情在文化上的表现与反映。中国国情构成的资源禀赋与结构性特征,自然历史地规定了中国文化国情运动的基本逻辑与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中国文化国情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文化国情演变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与发展走向。充分认识和把握文化国情是中国一切文化决策的根本基础。中国文化国情是一个处在不断演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从中国文化国情的实际出发推进中国文化国情治理,实现中国文化国情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国情发展演变的大逻辑。开展文化国情科学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0.
宁可 《中国文化》2009,(2):46-6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需要了解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国情,不仅是中国的现状,也包括现状所由发展而来的历史,因此需要了解历史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11.
日本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五个阶段──沟口雄三教授访谈录张萍近年,随著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国外的一些中国学学者中出现了重新认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倾向。那麽,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的日本,在过去的各个时代是怎样引进中国文化的?又是如何理解中国文化的?现在怎样看...  相似文献   

12.
中国要了解世界,世界要了解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以文化交流为桥梁,促进中国与外国之间的了解,促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正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要义所在。1996年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丰收年。从年初起,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各类艺术团组即赴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访演。中国的杂技团访问南太平洋的马绍尔、斐济等国,受到所在国从总统到民众的高度赞赏。中国南京艺术团访问了埃及、摩洛哥、以色列三国,受到八万多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国甘肃杂技团在非洲和中东七国访问,带去了中国的艺术和友谊,佛得角的文化国务…  相似文献   

13.
再过5年,中国经济就要踏入21世纪的门槛。中国经济在21世纪会不会有奇迹?这是12亿中国人和一切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外人士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每一个中国人,都在盼望中国在未来的世纪里重新成为世界的最强国,希望中国能尽早迎来民殷国富、傲视列强的日子。但中国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中外文化交流》2009,(12):19-19
“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总经理克丽斯廷·德莫尔德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今年艺术节的目的,就是向欧洲民众介绍中国文化,让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2009年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创办40周年,也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于本届艺术节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好的主宾国了;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是当今的世界大国。  相似文献   

15.
在近现代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极具代表性。在近代,中国曾因奥林匹克而蒙羞,有过疑虑、对峙、隔阂,至上世纪末,中国与奥林匹克重新修好并相互选择和理解。中国因奥林匹克终获辉煌。 早在 1908 年第四届伦敦奥运会前夕,中国天津基督教青年会的《天津青年》会刊上,一位美国人在其署名文章中向中国人提出3个问题:①中国何时才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②中国何时才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③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 为此,中国用了整整100年寻求答案。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以自身的解放为前提,以数代人的鲜血和生命为代…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中外关系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骄人业绩举世瞩目,中国已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跨学科探讨和交叉综合研究体现了本学科的属性意义,建立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史学三大体系,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做好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传承与创新的工作。为此,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与《中华文化论坛》编辑部合作组织了"中国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建设"笔谈。笔谈学者围绕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中外关系史学科的定位、理论构建、研究方法以及拓展领域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我们期望,这组讨论有助于构建中外关系史学科体系,推动中国史与世界史研究的深度融合,携手共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庆祝中国传统的节日,以色列拉玛·特甘市文化局暨叶希埃尔·纳哈里远东艺术博物馆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的推动和赞助下,从1996年2月17日开始举办大型中国文化展览——《鼠年——中国传统新年》,共展出由该博物馆收藏的和中国大使馆提供的中国年画lbo多幅;此外,还上演中国传统皮影戏、展示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播放中国动画和纪录影片的录像《中国春节》和计二生肖》等。《鼠年——中国传统新年》文化展览开幕式于1996年2月17日晚在远东艺术博物馆举行。出席开幕式的有拉玛·特甘市市长兹维·巴尔、中国驻以色列大使王昌义,以及以色列…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如何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五四"以来中国三次文化宣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甲申文化宣言>,其显主题是中国学者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问题,隐主题是中国本位文化的建设,即有建设中国特色的本位文化问题.从文化心理来看,这三次文化宣言展现的是中国文化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到真正确立"文化自信"的复杂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中国传统文化经过5000年的深厚积淀,终于凝聚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作为著名的山水画家,您如何理解"中国精神"并于艺术创作中努力体现这种"中国精神"的?常朝晖:我理解的"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以"中国精神"作为核心形成的中国文化脉络在5000年的文明传承中相对稳定,从夏、商、周的古代文明开始,至唐、宋、元、明、清,"中国精神"的本质几乎始终如一,但其内容却在历史  相似文献   

20.
莱布尼茨是第一个真正对中国有兴趣,毕生努力要瞭解中国,并在晚年写了一部关于中国哲学的书的一流西方思想家。然而,多年来,除了在证明中国文化对欧洲产生过“很大影响”时引用他赞扬中国的话外,国内真正深入研究莱布尼茨与中国的文献绝少见到。两年前。德国 Vittorio Kloster-mann 出版社以《莱布尼茨与中国的通信》为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