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 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  相似文献   

2.
当记者十五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不写吧,好酒好菜吃了,盛情难却;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回编辑部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显着记者也没水平,是个末流,不用别人说,自己就觉得没意思。怎么办呢?我多次遇到这种情况,慢慢悟出一点道理,就是揭开“工作”的面纱抓鲜活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种情感,而且什么样的情感便导致什么样的活动气氛,与活动效率有直接关联。情感通常表现为两极性,即肯定和否定、积极和消极、紧张和轻松、激动和平静、热情和冷漠等对立性质。同样是对待记者采访,有些采访对象就表现得热情和轻松,有些则表现得冷漠和紧张。如同样是采访个体户,不少个体户将记者作为“贵宾”接待,上海南市区一青年个体户则闭门不出,其母亲双臂拦住大门,不让记者进,嘴巴还嚷道:“你想让我女儿跟‘冒富大叔’一样挨斗啊?让我们过几天太平日子吧!”情感的两极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消  相似文献   

4.
怎样进行目击式采访。谈起这个问题,可用原苏联名记者莎吉娘一句话来回答:“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事物。”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得更具体:“如果我是个大学校长,我就要设置一门必修课‘怎样利用你的眼睛’。”从上述外国记者和作家的论述中可以说明,用好目击式采访的关键是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新闻界前辈穆青同志谈到这个问题时说:“人身上最灵敏的器官是眼睛,记者偏偏不会用眼睛。十八  相似文献   

5.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语:“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  相似文献   

6.
深入问题,如今十分地被重视了。所以重视,是因为现如今,记者写新闻,采访不深入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报社的老总总是对年轻记者们耳提面命:到基层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要想抓“活鱼”,只有到现场。无庸置疑,今天年轻记者在脚底板上的功夫的确比过去的老记者们差多了。这也许是条件比过去好的缘故,比如说有了传真有了电话,有些采访活动便省事得多,而不必事必躬亲,非要打跑趟不可了。比如说被采访单位几乎都备有  相似文献   

7.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8.
当记者十多年,其间被一些部门和单位“请去”采访的机会不算少。但如果不用心,这种采访往往“访”不到记者想要的东西,因为采访对象提供给你的全是那个部门和单位的日常工作,新闻被“工作”的面纱掩盖起来了。让你感到左右为难的是:不写吧,觉得对不住人家真诚的邀请,又个自时间长了成为“不受欢迎的记者”;写吧,肯定就是一篇歌功颂德式的表扬稿。先不说拿到编辑那里不好发表,就是发表了,也显着记者没水平。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9.
夏海 《军事记者》2002,(12):57-57
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常与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打交道,在交往中觉得不少记者“官气”很浓,甚至“官气”逼人。“官气”表现之一:摆架子。有的记者爱把自己当作“上面人”,处处要表现得高人一等。基层有活动邀请记者,要打招呼,下去车子接,回来车子送。倘若基层采访安排有什么不妥,他心里准会老大的不高兴。“官气”表现之二:讲排场。有些记者采访时不是直接接触采访对象,而是喜欢找当地宣传部门,由他们安排采访事宜。采访时有人接待,有人陪同,人多势众,前呼后拥,就像某些领导下基层视察工作似的。有时连续采访,还喜欢蹲宾馆,…  相似文献   

10.
热情与灵感     
一位青年记者去农村采访回来,写了一篇感情真挚、很有文采的目击短新闻。要说这篇稿子的内容,的确很简单,也很平凡。写的是一位农民帮助患病邻居抢时播种的事。这样一件看似平凡的事,记者却写得娓娓动听,十分感人。当问及他的采访体会,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只要对生活充满热情,不冷漠,新闻本身就会给你以灵感。”新闻就是要写得使读者感兴趣。而要让读者感兴趣,记者首先对自己要写的事件和事实感兴趣。社会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和创造着这样那样的“事实”。无穷无尽纷纷繁繁的“事实”中,有些一看就感到重大和新鲜,这样的新闻应该说是容易  相似文献   

11.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报社记者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就是浮在上面写新闻,写得再多,别人也难肯定你采访写作的真本事有多大,只有去到地、州驻站,新闻写得又多又好,别人才会打心眼里佩服你:真行! 我自1989年以来曾在阿克苏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驻站,先后历时一年半,都是单兵作战,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喜悦。我切身感受到,记者驻站采访的思维取向和在上面采访(指在编辑部跑会议、跑厅局和找准典型临时扎到基层采访)的思维取向确实有很大差异。驻站记者能否达到满目新闻,有写不完的东西这样一种佳境,有赖于是否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时,某报载文,提出要“赶”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去。看到此文时,我曾经联想到我们新闻界也应“赶”记者下基层。果然,最近召开的华东九报第十一次协作会议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次会议在强调抓紧抓好新闻队伍自身建设时指出,目前,要下决心把记者“赶”下去,让他们沉到第一线。为什么不用“动员”、“希望”、“引导”,却非要用这个带有强制色彩的“赶”字呢?其中道理是无需多说的。确实到了该“赶一赶”撵一撵”的时候了。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数十万记者,现在正蹲在老百姓炕上同婶子大爷唠家常的有多少?正在大漠荒野的帐篷里同石油勘  相似文献   

14.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闻报道员,需要经常下基层采访。然而,有的报道员到基层去,不仅采访不到好新闻,逮不住“活鱼”,而且还经常会发生“高高兴兴下基层,两手空空回机关”的现象。这固然与一些新闻报道员的个人素质、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有关,但也有部分报道员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结合工作实践,笔认为,作为基层报道员下基层采访,应该注意“八忌”:  相似文献   

16.
编辑部给每个人分配若干元稿费的任务,完成此数额者即算过关。文章上来,不是“街谈巷议”之类的“三分钟文章”,就是“据报载”之类的续尾之作,领导摇头,却也无可奈何。 时下常闻一种高论,信息时代了,通讯手段先进,记者不出门,可知天下事。殊不知事物亦有两面,如果依赖电话采访之类,惰性也由此而生,渐而养成坐而论道,甚至于“编”新闻的习气。或许有人以为,反正如今报纸如此之众,只要你“编”得合情合理,有头有尾,头头是道,谁理会其真伪与否? 这些年来,条件好了,有的记者却懒于动腿了。好一点的也只是坐一下会场等喝茶嗑瓜子的轻松地方,回来后三五笔轻松来一篇“本报讯”,然后再无下文。有的人文章发了确实不少,但回首看看,则轻轻如也。其实,做记者还是多动动腿为好。有一句话叫“到新闻中去”,也就是要求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生活,因为这些地方才是滋生新闻的土壤,记者到了这些地方,也就到了新闻中了。有人讥笑一些经常带着本子跑基层的同志,说他  相似文献   

17.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19.
不少新闻界老前悲辈都告诫年轻的记者:不要光跑机关,光跑会场,应该多下基层,到第一线去抓新鲜的“活鱼”。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记者仅仅靠在机关和会场抄第二手、第三手的材料,是很难写出好新闻的。但这样说来,是不是会议采访就不重要了?或者说记者最好少跑会或不跑会了呢?我认为这同样是偏颇的。会议往往是各种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同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员齐聚一起,应该是一处新闻的“富矿”,就看你是“泡”会还是“跑”会了。这里“泡”的含义是指就会论会,整天泡在里面拔不出来,只拿会议材料写稿,从一个会“泡”到另一个会,没时间下基层。而“跑”的含义是也去开会,但却是身在会而又能跳出会,在会上只拣有用的材料搜集,找到线索,再很快跑出来,或  相似文献   

20.
记者采访主要是通过提问、同采访对象交谈等言语交际形式实现的。正如美国记者杰克·海敦所说:“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别人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是采访活动的重要载体。我们把用于新闻采访活动中的语言称为采访语言。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在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