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淑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74-77
在<财主底儿女们>中,蒋蔚祖的苦闷由多种因素导致,其在面对惧父和恋母的双重重压之外,还要煎受封建传统的内化和自我意识的找寻,以此所形成的双悖窘境使其自我处在了一种无法救赎的困境之中.通过蒋蔚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作品突现了路翎作为知识分子在失却过去、面对荒谬现在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尴尬心态,以及对传统与现代双重反思的一种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2.
赵蕾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0-112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所呈现的是人物与时代互动过程,它以对人物心理细腻真实的剖析直抵人物心灵深处,实现了人物个人性与历史性的统一。而蒋纯祖完成了由悖论到清明的转化,正是对这种人物"嵌入"时代悖论的反抗,是对自我人格最有力的塑造,体现着路翎对现代主体的想象。 相似文献
3.
文海林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9,25(5)
20世纪,随着现代性因素不断增加,中国城市空间关系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重构现象.如果从空间文化的角度重读<财主底儿女们>就会发现:作品所展示的苏州--南京--上海、武汉、九江、重庆等一系列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清晰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方式,以及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的重构方式,这种变化正是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模式在全球化趋势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路翎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两位不同时空中的作家是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内在关联的,以至在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非常相像。在《财主底儿女们》与《罪与罚》中,疯狂无疑是贯穿于其中的主旋律,本文将针对两部作品中疯狂的主旋律进行分析,来深入感悟两位作者之间那种强烈的精神共鸣。 相似文献
5.
结构主义对于电影分析意义重大。采用结构主义的叙事风格,通过对电影《哈利·波特》中的各种"二元对立"要素的解读,从而了解到情节发展的动因,进而挖掘出电影的深层结构,旨在重新审视其主题,为哈利波特这部电影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产生干20世纪的结构主义的一些观点解读产生于18世纪末的哥特小说,具体以经典文本《奥多芙的神秘》为例子,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主要分析《奥多芙的神秘》,结合其他哥特小说文本,探讨哥特小说中的二元对立结构。 相似文献
7.
刘勇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4)
路翎与尼采思想有着全面而深刻的精神联系,这种联系在其代表作《财主底儿女们》里得到集中鲜明的体现。在这部作品的创作上,作者以具有很强主观性的“倾吐”冲动,通过蒋少祖、蒋纯祖两个主人公形象,表达了与尼采思想相通的生命立场。注意到路翎与尼采深广的精神联系,充分重视作者的“倾吐”在整个作品艺术构成上的突出地位,把作品的人物和叙述语言更多地放在生命哲学的语义空间里,可能更切合路翎创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冷酷的社会,中国的蒋纯祖踏着淋漓的鲜血于自身的痛苦撕裂中漂泊于旷野、都市、乡场,用生命举起了"人"的旗帜;而俄国的梅诗金公爵悲壮地信奉着"美将拯救世界"的观点,在自身主动的逾越中,用爱、同情、宽恕谱写了一曲"人"的悲歌,文章试图在这两者的对比中,剖析处在变革中的中西知识分子对"人"关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胡风在《财主家底儿女们·序》中谈道:"路翎所要底并不是历史事变底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这个评价较好地概括了《财主底儿女们》的精神内涵——时代转型时期中国的儿女们审视自身困境产生的孤独、热情和反抗。回归文本,我们发现"旷野"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其中。本文通过解读"旷野"意象来体味《财主底儿女们》的史诗品质,解读隐含在作者心目中的孤独与救赎。 相似文献
10.
陈棽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4):120-122
胡风在<财主家底儿女们·序>中谈道:"路翎所要底并不是历史事变底记录,而是历史事变下面的精神世界底汹涌的波澜和它们底来根去向".这个评价较好地概括了<财主底儿女们>的精神内涵--时代转型时期中国的儿女们审视自身困境产生的孤独、热情和反抗.回归文本,我们发现"旷野"这个名词频频出现在其中.本文通过解读"旷野"意象来体味<财主底儿女们>的史诗品质,解读隐含在作者心目中的孤独与救赎. 相似文献
11.
12.
文学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在它的表现对象上体现出鲜明的超越性特征。文学表现对象的超越性表现在三个层面:对现实本体的超越;审美的超越;自由本质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个体追求的超越性,这种思想源于殷商神权文化和周朝的礼乐思想。孔子以“仁”来解释“礼”,赋予“礼”以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美学现实现了个体存在的超越性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孟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生命超越"主题的原型发端于巫术仪式中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愿望,形成于神话世界中不死的神和死而复活神的记录.其核心含义在于:超越死亡.这一原型经过置换变形反复出现于世界各民族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两个基本内涵:超越时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永恒;超越空间意义上的死亡--追求自由.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浪潮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平台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实践活动方式:虚拟实践。虚拟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方式无限多样中的一种,具有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属性。是人类改造世界与发展人的主体性相一致的自主活动,是以人的内在尺度来把握物的尺度、以人类的发展来规范物质活动方式和运行方向的过程。此外.虚拟实践具有鲜明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点:第一,它是在虚拟空间中,把人的现实实践以数字化的方式再现出来.让人可以“离开现实实践看实践”;第二,它正在不断地蚕食着现实实践,确立起了新的实践主色调.并以其无孔不入的强大生命力爆破、颠覆、重组着人类的现存的社会时空.可能成为人类来来实践的普照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历史是各种社会形态辩证发展演进的过程,后一种社会形态对前一种社会形态都是既否定又继承的关系。社会主义不能也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而是在原有文明基础上起步的。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和存在的,但这并不排除二者的历史继承性。无论从建立的基础层面、现实国情层面还是从历史经验层面看,现实社会主义都应该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地汲取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 相似文献
17.
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熟知戏剧传统,在创作中又追求突破,力图在戏剧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发展。继承与创新是解读其作品的密码。本文以《榆树下的欲望》为例,探讨了奥尼尔对象征主义、古希腊神话故事、自然主义以及超人哲学等传统元素的借鉴与革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虚拟实践是一种新的实践形式,与作为由理性认识通达现实实践必经的中间环节的实践观念相比,它有许多优越之处,从而超越了实践观念而逐渐成为新的中介. 相似文献
19.
孔子处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中国,而陶行知身处19世纪末20世纪前半期,二者作为中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故理清他们的教育思想的不同发展走向,对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从教育宗旨上看,孔子与陶行知尽管有着一样崇高的理想目标,可后者经过了现代思想的洗礼,明显较前者有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这直接带来了后者在教育思路、教育内容等各个方面对前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路翎笔下的蒋纯祖与浪漫个人主义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腾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4):89-94
本文是邓腾克的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问题:胡风与路翎》第六章《浪漫个人主义话语》的节选,主要讨论的是路翎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中主人公蒋纯祖与西方浪漫个人主义话语之间的关系。作者将这部小说视为中国式成长小说,分析了蒋纯祖身上明显的尼采特质,又运用弗洛伊德-拉康的心理阶段发展理论来解读其形象,分析了浪漫个人主义在蒋纯祖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