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7 毫秒
1.
《教育情报参考》2004,(6):21-21
日前《教师博览》特约记袁卫星走访了卢志,访谈从最近日本《读卖新闻》采访他的事情说起。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资源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归咎于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卢志却用自己的实践与思考直言“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钱”。此论一出,全国诸多媒体争相转载。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在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教育知名人士卢志指出:“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尊重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创新展示了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方正》第18条,陆机怒骂卢志“鬼子敢尔”,此事先见于《郭子》,但《郭子》的记载并无“鬼子敢尔”一语。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卢充幽婚”传闻释“鬼子”一词的来历,然而从“幽婚”到“鬼子”一语,其中的褒贬明显不同。“鬼子”一词带有强烈的贬义,与“幽婚”传闻对卢氏家族态度迥异,说明“幽婚”传闻不足以释“鬼子”一词之来历。与道教的关联使卢氏家族与鬼神之说产生联系,卢循的失败又使卢氏在南朝地位下降,影响了《世说新语》对卢志的书写。在众多传闻中,《世说新语》作者选择了“鬼子”一语,说明创作者通过细节表明感情态度的特点。此外,不同时期文献对“幽婚”传闻的不同态度,正反映出家族地位的变化对家族先人评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开始,剖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分析时下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原因,从理论上探索“自律”教育的可行性,并从教学实践中尝试“自律”教育的过程,从“自律”与“他律”的辩证转化中,着重人的价值的尊重以及提升人们心中的“向善性”,使道德教育自觉地走向“自律”。  相似文献   

5.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威是美国名的教育家,创立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名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反对“仪型他国”,主张从中国国情出发改革教育,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伴随教育的产生而出现的教学模式,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从古代教学模式到近代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展示了人们在教学模式领域的研究与探讨所取得的突破和进展。从古代教育模式上说,在中国应首推杰出的教育家孔子。《论语》一书,记载了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他首创的私学,弟子三千,贤七一。他的“学思结合”,“不  相似文献   

7.
张謇是清朝末年的一个状元,中国近代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使他走上了状元办厂兴学的道路,他从“实业辅助教学”,“教育改良实业”的总体思想出发,在大魁在下后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投身实业与教育,谋求以实业,教育救国,几十年间,他不仅创办起了包括农,工,商,运输,银行的“南通实业”体系,开拓了南通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而且创办了几十所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基本上实践了他们自己所提出的“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的理想,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他那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于今天仍极具借鉴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是抗战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他创办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的政治目的都是为了把日本从中国赶出去,把学生培养成抗日救国的小战士。他组织“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以及出游欧羡二十八国都是在宣传抗日救国。他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抗战教育”上就是战时教育理论,即“过抗战的生活,受抗战的教育”,“民族解放大学校”,“抗战教学做”三个方面,并使这三个方面为中华民族的中心政治任务——抗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9.
朱永新 《师道》2005,(4):6-7
江苏翔字教育集团的总校长、教育在线的版主之一的卢志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现实生活中,上到各级领导,下到普通教师,都说自己在实施在美国》一书,方才觉得,我们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其实在许多方面还没有真正起步。《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黄全愈,是位留美博士,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详实的材料,从十个方面把中美教育作比较。他在引言中反问自己:“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留学生的孩子在美国学校都那么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中国的科技落后”书中所涉及的诸如“创造性能不能教”、“教育要不要平等”、“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等等,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他在…  相似文献   

11.
颜元是中国实学教育的先驱,从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他对“主静”、“空谈”的封建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倡导学以致用,强调习行实践,提出了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核心的实学教育方案,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当代语教育中,刘国正无疑是重要的话题。长期以来,他立足于语教育的现实,抱着求实爱真的热情、创新发展的意愿和开放吸纳的态度,探索语教育的规律与策略,倡导语教学的“实”与“活”,倡导语教学的现代性与生活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建构了自己的语教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对“因袭陈法”、“仪型他国”,是旧中国批判传统教育弊端和洋化教育的杰出代表。为普及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毕生奋斗,鞠躬尽瘁,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和民主教育。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刘根东 《江苏高教》2004,(5):109-111
“中国根”的情结使身在异乡的杨振宁对中国极为关心,他从“跨文化生活经验”出发。客观地分析了中美教育哲学的特点,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许多真知灼见。他提出中国应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成长,以培养大批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于教育事业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从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规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他在教育改革、开放和发展问题上提出的“三个面向”思考,他在教育主体和对象方面的尊重教师、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都始终围绕着在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这个政治大局,因而显示出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一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学校,邓小平十分明确地说:“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在邓小平看来,政治任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现时的社会,从质上讲,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从量上说,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在教育上表现为注重德育。张载作为宋明理学和理学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充分肯定教育对人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立人之性,分“为人”、“贤人”、“圣人”三个不同层次。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是提高社会道德风尚,达到德治的重要手段。从德育方法和原则上看,总体上要把握好“自明诫”与“自诫明”的关系,具体方法要得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学习和研究徐特立先生的教育思想,我认为他不仅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了奠基工作,而且是为当代中国素质教育奠基的杰出教育家。在徐特立的教育论著中,从未见他用“素质教育”一词表达过具体的教育主张,更没有以“素质教育”一语来概括过他的教育思想。我为什么说徐...  相似文献   

19.
<正>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早年留学美国,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但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并没有照搬杜威的一套,而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依据教育自身的规律,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点的教育理论。他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基本理论,“翻了半个筋斗”,提出“生活即教育”、  相似文献   

20.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民教育家,他终生都在为改革旧教育,创立新教育而斗争。陶行知先生深知只有改革传统的旧教育,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新教育,才能达到“唤起人们自己解放自己”的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这种改革旧教育的主张贯穿在他的全部教育理论之中。本文仅对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所包含的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加以分析借鉴,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 一   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贯重视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