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师生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与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生质疑,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和谐的氛围下实现知识的共同建构。本文阐述了教学中如何利用"显性互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政治课堂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获取有效信息能力,需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教师提问、层层设计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思考、学生分组交流讨论探究、学生解答、教师提示、学生分析、学生再解答这样一个循环的学习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所收获,"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以《征税和纳税》为例,解析"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在政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课堂显性和课外隐性互动为多项双边互动,教师的"教与导"和学生的"学与习"之间、学习的主客体作用之间、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之间、课堂教学与评价检测之间要统一综合运用到教学课堂中。构建有效思维课堂"的教育教学主张,主题倡导课堂教学是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有效课堂。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对构建有效思维课堂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列和谐而又高速运动的动车组,双方在互动中不断探究,不断反思,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双方的有效互动,建立"物理即生活"的创新理念,在课堂教学、实验探究、作业体系等方面强调互动,让学生综合素质在互动中发生质的变化,教师也得到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5.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是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要起到创境设疑,导引探究,启发深入,收敛点拨的作用。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辨明问题,发散探究,解决问题。教师应与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导、学、习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6.
"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反馈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师生互动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并指明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为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友好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又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积极执行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8.
一、起因 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他们的互动能够带来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在课堂中,师生互动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师生间的对话.笔者通过对四年级"找规律"其中一个练习教学过程的观察,试图仔细研究一下教师是如何运用对话形式来实现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的?教师是如何在练习中进行有效价值引领,为规律的展开和探究引航的?  相似文献   

9.
正教与学是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中展开的,缺乏教学主体的相互作用,课堂教学势必是沉闷、低效甚至无效的。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探寻有效的方法,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其中,"互动式自主学习"模式满足上述要求,教师主导,学生是主体,合作探究为主线,语文课堂变为了互动、交流、探究的平台,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激趣导入,情感互动  相似文献   

10.
刘志家 《家长》2022,(3):124-125,182
"双主互动"探究模式,主要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及教师主导性的基础上,进行提出物理问题、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加强师生互动,进而培养学生物理学习技能,掌握物理学习过程与方法,感受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本文立足双主互动探究模式,分析该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时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  相似文献   

11.
探究是一种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又是一种在人际互动中"内化"知识、获得经验的过程.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某个数学问题,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林朝乐 《广西教育》2014,(25):24-24
正所谓"导学互动",就是"互动探究"和"导学结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主张学生在教师导学案下自主探究问题,并且在这过程中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运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一、设计"自学导纲",规划学习方向在设计"自学导纲"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时,笔者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简要提示,也就是提示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对于初中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职高学生学习数学消极被动、教学成效极其低下的现状,教师需采取创设问题情境,激活互动机制;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全员互动;结合专业特点,提高互动效果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课堂的舞台上"动"起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促进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双主互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课堂教学结构、程序及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有助于打破教师单纯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可通过多种手段与方法,实现学生自动、师生与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有效引入与质疑,有效触动,师生互动 与其他课程相比,政治学科相对枯燥乏味.在课堂教学中,若要实现互动交流,教师则需考虑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来设置教学情境,优化知识引入与呈现方式,触动学生心灵,诱导学生探知欲望,使其主动学习,这是互动教学的基础与前提.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思考题目,以问题驱动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质疑与探究,反馈信息,实现师生互动.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用如下引入方法,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如巧设悬念.教师可根据重点与难点知识,设置层层问题,循循诱导,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思索,主动进入新知探究活动中.  相似文献   

16.
大学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和两个过程又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学的关键在于互动,而互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教学设计.互动教学设计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观、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现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是"四个注重",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多媒体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注重模块教学.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学互动教学设计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学包含教和学两个过程,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而两个主体和两个过程又和谐统一在课堂教学设计之中.教学的关键在于互动,而互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又在于教学设计.互动教学设计体现了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观、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观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观.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是"四个注重",即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多媒体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注重模块教学.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相似文献   

19.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更是在教师有效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体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呢?一、以"问"为导,引学生探究学习课堂教学中,以提问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  相似文献   

20.
“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校教学目标是通过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互动得以有效实现的。在课内与课外的师生互动中应做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作用"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作用"的统一、"教师的教、导"与"学生的学、习"四种教学活动的统一,"常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统一和"课堂教学"与"课外训练"设计的统一,最终目标指向"有效教学"。本文以上述内容为主旨,介绍了延边二中"十一·五"期间探索、践行并取得成效的"双互动四统一"教学范式的缘起、具体内涵、该范式对师生的要求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