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价值观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时期,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可塑性较大,是实施公民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探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现代公民价值观,对于实施公民教育,推进品德课程改革,促进儿童品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试以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作一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品格与公民教育一向是新加坡教育体系的核心。2014年,新加坡颁布新的《小学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指出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的目标是灌输价值观、培训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并对社会作出贡献。《新课程标准》强调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的相互联系,这种紧密的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品格与公民道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班主任的我深深地体会到品德与生活教材对我的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使我的班主任工作更具有特色,更有实效性。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一、品德与生活教材,使班主任工作更轻松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品德与公民素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澳门《小学品德与公民基本学力要求》是澳门小学品德与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标准。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基本的公民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虽然该课程标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的提升以及澳门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乐初步 《考试周刊》2013,(42):119-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知识"三者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过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潮的迅猛推进下,《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的许多教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诸多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品德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品德教学实效仍然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1.品德教学内容仍存在成人化、教条化的问题,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材的编写由于考虑到根据《思品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注意传统的内容,又要注意培养现代意识,还要面向广大的学生,因此教材针对共性问题而编写,其中有些实例往往跟一些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远。.只注意概念、基础的学习,而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  相似文献   

7.
由江苏等四省区联合编写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选材源于儿童生活,教材的主角是儿童,教材是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文化,是儿童的成长记录册。面对新教材.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正确使用新教材,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要求: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基于《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进入了教学实践阶段。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  相似文献   

9.
小学阶段品德课程中自从将地理题材纳入教材之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弱化。笔者就如何更好地在小学品德课地理教材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目标,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五册《我国的行政区》第一课时教学为例进行了初步探讨。一、在问置探究中契合情感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是在具体的  相似文献   

10.
《品德》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联,它比任何课程更需要与时俱进,然而教材往往跟不上社会生活的发展。因此,优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教学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运用为本、情感为本进行优化,才能使《品德》的课程理念、教材要求真正成为学生的心得,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材是提供一个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需要教师用新的思维方法和全新的教学理念来处理和利用好教材,最终使《品德与社会》教材整合成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一、跳出"教材"教"教材"翻开全新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处处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话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日常行为规范、社会公德等方面教育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使《品德与社会》同学生日常生活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其初步了解社会公德,并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人格基础,使他们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相似文献   

13.
新的《品德与生活》面向儿童,其三对关系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面。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从生活入手,源于儿童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生活,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心智得到启迪,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本着这种理念,郭老师在上人教版一年级《看我多精神》一课的品德教学活动中.她抓住了教材特点.通过活动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是非常有创意的,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媒体课件激活课堂,通过活动拓展延伸课堂,才能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和公民教育在新加坡的教育系统中位于中心地位,通过品德和公民教育,学生学会对家庭和社区负责,理解在国家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品德和公民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的公民。品德和公民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学习态度的培养。品德和公民教育是21世纪学生竞争力和学习结果的核心构成部分,该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为:核心价值观、社会和情感竞争力、公民素养、全球化意识以及跨文化技能,这些因素对于品德和公民教育的形成起  相似文献   

16.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生活》(4册)《品德与社会》(3册)是我省通过教育部审查的第一套同类教科书。该教材以其鲜明的特色获得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一、教材编写思想充分体现了教改新理念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颁行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都十分强调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因此,山东人民版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教材要“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的新理念。每册教材都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使学生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提升;…  相似文献   

17.
提高《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效率,发挥品德课程实效性的关键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灵。在学生乐于接受的丰富活动中,使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他们的道德心灵一步步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起到能导致行为的改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当下,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承担了很大权重的公民教育内容,是学校进行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事实上,现在小学所开设的学科课程几乎都包含公民教育的内容,比如语文、环境、品德等学科直接涉及爱心、公正、平等、自由、民  相似文献   

19.
<正>充分挖掘、利用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品德与社会》任教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品社课程的内容。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寻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编者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非常深广。因此,品德课教师应注意学科渗透,充分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为了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使广大实验区的教师使用好新编人教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实验教材,人教社综合文科室于2004年4月22日至23日在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