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梁简文帝萧纲,一生勤于著述,诗作颇丰,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辑其诗三卷,270多首。其中有“宫体诗”80余首,占其诗的三分之一。正因此,一般论者将萧纲视为文学嬗变的“罪魁祸首”,视其诗为“亡国之音”①。 这就涉及到“宫体”诗的问题了。关于它的形成,《梁书·简文帝纪》曰:“(萧纲)雅好题诗,其序云:‘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艳,当时号曰‘宫体’”。《徐传》曰:“文体既别,春访尽学之,‘宫体’之号,自斯而起。”据此可知“宫体”的形成,一与徐追求“新变”之别体有关,二是离不开萧纲被立为东…  相似文献   

2.
楚简《老子》甲组简十释文为: 孰能庀以(辶主)(动)者,将徐生。“庀”,整理者疑为“安”字误写,未作详解。今按,“庀”,简文写作(?),笔者疑为“厇”字之讹,读为“橐”。楚简《老子》三篇中,除残缺不明的文例外,“安”字凡八见,作两种形体。一种写作“食”,出现一次,见于甲组简二五“其安也,易持也”;一种写作  相似文献   

3.
当把这个问题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但实际上那个读书仅仅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而非真正地道的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  相似文献   

4.
2006年,文学娱乐化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看待文学与作家的眼光也变得愈加复杂起来。有人认为作家作秀也可以产生明星效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文学;但更多的人则痛心作家的形象受到玷污,文学的神圣遭受践踏。其实,我们认为,文学如果不能深入人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再怎么“包装”,也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好的作品,再怎么“炒作”,也注定不是一个好的作家。目睹文坛一时之“怪现状”,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都要冷静下来认真思考,正如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一次演讲中所说那样,我们要“重树对文学的基本信念”,而作家写作也要自问“心灵的理由”何在。我们相信,时代的巨浪终会披沙拣金,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文学史上,曾经出现一个汉诗的创作高峰期,就是平安时代(公元794-1192年)。这个时期的日本,汉文学昌盛,和歌文化一度中断,产生的“敕撰三集”就深受中国唐代以及唐代之前诗歌的影响,作家们借鉴和模仿中国古诗词创作出了许多汉诗,其中嵯峨天皇的[折楊柳]明显是对梁简文帝的[折杨柳]一诗的借鉴和学习,是整个时代汉诗创作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徐庾体”这个称谓最早见于《周书·庾信传》,是指徐、庾父子四人在梁简文帝东宫时盛行的一种风格绮艳的文体。在诗歌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宫体诗的特色;在散文方面,使骈文创作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7.
梁简文帝萧纲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一文中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这一文论思想,其中有部分植根于儒家的传统文论思想,而更多的则是对儒家文学与道德合一的否定,以及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悖逆。  相似文献   

8.
修订版《辞源》在“高斋学士”条目下,释曰:“梁萧纲(晋安王、简文帝)为太子时,开文德省,命庾肩吾与刘孝威、江伯摇、孔敬通、申子悦、徐、徐、孔铄、鲍至等并充学士,抄撰众籍,丰其果馔,号为高斋学士。”对照1939年原版《辞源》,修订者把“号为高斋学士”的时间,由萧纲为晋  相似文献   

9.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中“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数句的解说,本来没有什么争议。因为它并无费解之处,行文也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载《〈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一解》(以下简称《一解》)一文,对这几句话提出了新的解说:以为“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是“担心他不能完成,而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的意思。《一解》还对原来通行的解说  相似文献   

10.
所谓“一词经纬”,是一种写作、构思的方法,指的是用一个关键的词去谋划写作的方案、营造文章的结构、突出文章的主旨、抒发作者的情感等。例如《口技》中从“口技表演”的角度,一字立骨——“善”;《出师表》从“品读”的角度,一点深入——“情”,即“报先帝”的怀念之情、感恩之情、复汉之情,“忠陛下”的忧患之情、委婉之情、期待之情;《谏太宗十思疏》中紧扣一“思”字做文章;  相似文献   

11.
有同志反对中学生作文虚构,认为“虚构就是虚假,就是说假话”。(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11期)笔者实不敢苟同。苏联作家阿·托尔斯泰则认为:“没有虚构,就不能进行写作。”这其中“写作”的外延不仅是文学写作,还应有纪实性文章的写作,当然也就包括中学生作文在内了。能  相似文献   

12.
一 骈文即骈俪文,是以词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固定的名称,梁简文帝(萧纲)称“今体”、“今文”①,刘勰叫“丽辞”。②但这并不是固定名称,后世亦未用这些名目。骈文是同古文(即散文)相对的。中唐韩,柳举起了维护儒家道统的旗帜,掀起了一场以反对骈文为目的的古文运动,骈文的地位受到冲击,于是骈、散之分正式出现,清李兆洛说:“自秦迄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古文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骈俪。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②这就是说唐以前文体虽然发生了变化,而新的名称却没有出现。中唐虽“目六朝之文为骈俪”,但庸人的习惯称呼是“时文”或”四六文”。其所以叫“四六文”,是因为骈文以四六句式为主,晚唐李商隐又把自己的骈文集子叫做《樊南四六》,故得此名。郭锡良等人说:“从晚唐开始又被称作‘四六’或‘四六文’,明代以前一直沿用这个名称,直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④  相似文献   

13.
萧纲诗论     
一在中国诗歌史上,名声最坏的恐怕要数齐梁宫体诗了。后人指责其为颓靡之音、淫哇之声、变态心理、色情文学等等。在整个宫体诗作家中,最主要的倡导者、作者又是梁简文帝萧纲。萧纲也自然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备受指责、很被人们看不起的下流诗人,这似乎是他应得的冷遇。  相似文献   

14.
我最初从事写作是为了谋生,功利性很强,但写作的意义在慢慢变化。一个作家如果没有生存上特别的困难,没有必要迎合那些花花绿绿、短命而多变的阅读时尚。教师有职业道德,经商有职业道德,作家也有职业道德,那就是“修辞立其诚”,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相似文献   

15.
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论”文体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沈从文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也写了一系列的“作家论”文章。其“作家论”在写作上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作家整体风格捕捉;作家问的对照;文体富于变化。沈从文这种自由的论文创作态度,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论文写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梁元帝萧绎,自号金楼子,梁武帝第七子。公元514年受封为湘东王,历任会稽太守、丹阳尹、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侯景之乱时,他正镇守荆州,在父亲武帝,兄简文帝相继被害后,派兵东下平定叛乱,而后于公元552年在江陵即位。公元554年,西魏攻陷江陵,他被擒见杀。 梁元帝博学多能。《梁书·元帝本纪》说他“聪悟俊朗,天才英拔”;“既长好学,博  相似文献   

17.
有作家言,细节是文学的“活性细胞”。生活中的细节往往能成为写作的“兴奋点”,引爆写作激情,触动写作灵感,激发写作欲望,进而使小细节生长为“作品之树”。由此,我将这一“活性细胞”移植到作文教学中来,展开“活”的作文教学活动。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8.
天帝赐酒     
《阅读与鉴赏》2002,(8):55-55
群神朝于天。帝曰:“觞之。”帝之司觞(掌管酒的人)执简记而簿之,三千秋而簿不成。帝问焉。曰:“皆有舁之舆。”帝曰:“舁亦簿之。”七千秋而簿不成。帝又问焉,乃反于帝曰:“舁之舆又皆有其舁之。”帝默然而息,不果觞。  相似文献   

19.
<正> 《大雅·生民》向以难解著称。二千年来,对于“姜嫄弃子”原因,众说纷纭,迄无定论.先前,论者多将姜嫄弃子的行为和履迹感孕之事联系起来。《毛传》云:“‘履帝武敏’,帝,高辛民之帝也。”秦汉以来,某些史籍说姜嫄是高辛民(帝喾)的元妃,其说不可信,前人戴震辨之甚明。又,如按毛说,以诗义推之,姜嫄既有夫,又求子,生子为何弃之,且一弃、再弃、三弃,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相似文献   

20.
“帝”首见于商代甲骨文,“皇帝”始见于西周金文,与《诗》《书》,都是指天上的神;春秋时,“帝”逐渐演变为历史上的圣王贤臣;战国时大国称帝,“帝”又变为当今之世的君王;至秦王政则进而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这是一个彼此相联的历史发展过程。解放前,一些史学家曾提到这些问题,但或偏于考证,或语焉不详。如前所述“帝”在商代是至高无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