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文本探究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从曾经的一段特殊感情经历和美丽的康桥写起,用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出康桥的风韵。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  相似文献   

2.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徐志摩及诗歌写作背景;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题;感知诗歌"三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课型定位———配乐朗读鉴赏式二、教学对象分析1 虽然本诗立意向来众说纷纭 ,其纯艺术之美人所共知 ,因而教学时从语言赏析入手 ,引导学生感悟它高度的形式美 ,应是可行的。2 高二学生对现代诗歌情有独钟 ,通过反复吟诵名篇能够感受到其别具一格的意境之美 ,进而加深对原诗的理解。三、教学目标 通过咀嚼、吟诵 ,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三美” ;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四、教学重点 以诵读加深理解 ,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五、教学难点 把握徐志摩诗的纯艺术美。六、教学方式1 声画同步 ,视听一体 ,营造诗意氛…  相似文献   

5.
一、文本探究 在《再别康桥》中,作者从曾经的一段特殊感情经历和美丽的康桥写起,用极精细的工笔,为我们描绘出康桥的风韵。曾经生活过的每一块地方,每一个角落,那一幕幕生活图景,又重现眼前,但诗中内容显然不仅于此。作者通过对康桥的告别化成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唤醒心中的复杂情感,使读者体会到梦幻般惆怅的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6.
【设计理念】 通过品读、细读、美读引出对文章景、情关系的探究,在诗情画意中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爱、自由”美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7.
8.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和形式美。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学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展示照片、画面、配乐朗诵等手段,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9.
充分运用新课标理念的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和语文素养的积淀。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听读—赛读—演读—评读—背读—写读",从中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把握诗人细腻而健康的情感,从而在与学生平等对话中挖掘新教材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史建筑  时寅敦 《山东教育》2003,(21):111-112
一、整体把握,二、品味览赏,三、拓展深化。  相似文献   

11.
打小就喜欢《再别康桥》这首诗,很想有机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为它唯美的意境面陶醉。记得在一个孤寂清冷的冬日晚上,友人给了我一本《志摩的诗》。耶个晚上我如获至宝,从此记住了一个用生命抒写爱、自由和美的诗人——徐志摩。  相似文献   

12.
刘笑天 《山东教育》2012,(Z5):96-97
一、导入师: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是不幸的,他只活了35岁就英年早逝;在中国现代诗坛,徐志摩又是幸福的,虽然他的生命像流星一样短暂,但他的才情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中国诗坛,直到今天,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依旧深深地怀念着他,怀念着他诗作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今天我们共同赏读《再别康桥》。  相似文献   

13.
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此环节中,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  相似文献   

14.
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在此环节中,介绍作者: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志摩”这个名是1918年作者赴美国留学前,他父亲另起的。这个名字有点怪,据说小时候,徐志摩被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摸过头顶,于是就叫“志摩”,表现了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中国20世纪里一首出色的现代别离诗,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那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丁莹 《学语文》2014,(3):79-79
笔者对《再别康桥》进行学情分析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运用访谈的方法掌握学生的阅读起点。笔者利用课间时间和午休时间对所在实习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学生的阅读感受。现将其概括为以下两点:1.阅读全诗后,感受到的是一种离别之情;  相似文献   

17.
<再别康桥>的多媒体教学立足于大纲"着重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思路借鉴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关于文学欣赏课的设计,具体从三个方面去做:第一是美美的听、美美的读,第二是美美的品、美美的悟,第三是美美的说、美美的写.  相似文献   

18.
周本卿 《学语文》2012,(3):22-23
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单元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选编的四首中国诗词,大多是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一首缠绵悱恻、清丽动人的抒情诗,也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唱中教学《再别康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小娟 《师道》2004,(4):30-30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第三册的一首诗,我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根据自己的充分准备进行了极为详细的讲解,大至作思想基础、写作背景、章思想内容,小至句子词语、标点符号,经明纬晰,绝无遗漏。我以为这样学生定会大有收获,谁知下课时听到一个学生打哈欠说:“好累呀!”我好象受了一次重击似的,整个心猛往下沉。  相似文献   

20.
鲁光绒 《教师》2013,(12):114-117
一、案例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