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关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学术界历来争议颇多。本文认为小说的总体框架呼应了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可以理解为重述的“失乐园”故事。玛丽·雪莱借用有关“堕落”的神话结构,表达了她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看法,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她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弗兰肯斯坦》的科幻色彩,浪漫气息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让它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本文试从其多样性的体裁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正两个大家族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争斗不休,其中一个家族制造出了科学怪人,被命名为亚当(艾伦·艾克哈特饰)。自此之后,亚当身陷争斗之中无法脱身,因为两个家族都希望能够获得他不死之身的秘密,好为自己建立一支最强的军队。生性善良的亚当,该如何运用自己的超能力,来制止这场因为他的诞生所引发的全面性毁灭战争呢?本片由编剧凯文·纪留克斯的原创绘本小说改编,将一群原本生活在不同文艺作品里的经典怪物集中到了一个故事里。除了《科学怪人》中的弗兰肯斯坦,还有《钟楼怪人》里的卡西莫多,《隐身人》里的隐身人,《吸血鬼》里的德古拉,《化身博士》里的海德先生等等。导演是来自澳大利亚的斯图尔特·贝亚蒂耶,澳美合拍的《我,弗兰肯斯坦》是他进军好莱坞的首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弗兰肯斯坦》(又名《科学怪人》)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玛丽·雪莱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也是一部以哥特式传统创作的感伤主义文学作品.从怪物的诞生到毁灭,小说无处不弥漫着浓厚的恐惧气息.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被抛弃心理进行解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5.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创作的女性哥特小说。传统的女性哥特强调男女的二元对立,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而后女性主义哥特突破女性哥特对父权的批判,默认男女性别平等。笔者从后女性主义哥特的视角来探讨小说中的男女人物及两性关系。为两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同时赋予了这部经典的女性哥特小说全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弗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于1818年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不仅开创了科幻小说的先河,而且也是一部经典的哥特式作品。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始终以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各自的第一视角进行叙述,两个角色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十分直观,小说更多展现的是浓烈的情感变化而非枯燥的科学理论。这些痛苦而激烈的情感奠定了小说毁灭式结局的基调,极具寓言意义。关于《弗兰肯斯坦》的文学研究层出不穷,本文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弗兰肯斯坦》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弗兰肯斯坦》中呈现出的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人文、社会层面的反思,可以成为科技伦理研究的思想素材。它涵盖了科技伦理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域:如生命伦理、元伦理等方面。因此,对该小说进行伦理解读,能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社会乃至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观。  相似文献   

8.
玛丽·雪莱的传世佳作《弗兰肯斯坦》被文学界认为是最杰出的哥特式浪漫主义小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本文试图从该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结构以及语言和象征意象的角度解析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朱小伟 《考试周刊》2011,(63):28-30
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作品《弗兰肯斯坦》是一部经典的科幻之作。科学家制造了怪物,赐予其生命,然后又与其相互仇恨,追杀怪物至抑郁而终。如同弗兰肯斯坦制造了毁灭自己的怪物一样.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制造了与自己相互仇恨的怪物——恐怖主义。《弗兰肯斯坦》可以说是恐怖主义的隐喻表达.  相似文献   

10.
咖啡色是一种低沉,忧郁,简单的色调,咖啡味更是一种苦涩的味道,这令人难以忘怀,别具风格的色彩和味道同小说《弗兰肯斯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不禁勾起了人们的联想。从咖啡色的故事,咖啡色的关爱,咖啡色的味道和咖啡色的感悟四个方面论述了《弗兰肯斯坦》的内容及所涉及的主题。由此而展开的分析和讨论无不对当代的人们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玛丽·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弗兰肯斯坦》中人造怪人的女性隐喻,表达了玛丽·雪莱对当时主流道德伦理观的质疑与批判。  相似文献   

12.
玛丽·雪莱于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从一开始就为众多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所关注。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学评论界对小说的批评研究广泛而深入,涉及了女性主义等诸多领域,而国内目前的批评大体上沿袭了西方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传统文化当中,撒旦是作为上帝的"敌对者"而出现的,是一切"罪"与"恶"的最高象征,也是《圣经》中的诱惑者和告发者。但是,在弥尔顿笔下,撒旦被赋予丰富的话语权,从而使一个单纯的"极恶"形象生动丰富起来。《失乐园》中的撒旦,既是悲情英雄,也是狡诈恶魔,作者用反讽的手法,表现出了一个具备双重性格的撒旦,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伴随着整部《失乐园》的发展,撒旦的形象从英雄走向恶魔,这是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形象的双重性,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审视。同时,撒旦无论是英雄,抑或是恶魔,都表现出雄辩的才能,对语言的运用,展现出英雄的不屈和恶魔的猥琐。发展带来了立体且全面的视角,双面的撒旦由此拥有了鲜活的形象和无穷的魅力,成为了评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弗兰肯斯坦》讲述了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利用死尸造人,结果创造了一个面目可憎的怪物,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后,最终与怪物同归于尽的故事。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去研究这部小说,深刻分析小说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批评家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了女性作家创作的哥特小说上。自从爱伦.摩厄斯1976年在她的著作中提出"女性哥特"一词之后,众多女性批评家们竞相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女性哥特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约翰.弥尔顿于1667年创作出的《失乐园》可谓是文学史上屹立不倒的丰碑。然而,弥尔顿《失乐园》大篇幅地描写撒旦,其原因在于向读者阐明一个事实:撒旦是恶魔,撒旦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弗兰肯斯坦》是玛丽·雪莱的代表作,小说中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制造了一个人形怪物,怪物在学习人类语言文化的过程中被语言同化,它希望得到人的身份,改变自己的“怪物”身份。但怪物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它被指定的身份和命运。怪物最终接受了自己的身份成为与人类为敌的“怪物”。怪物的身体和它的罪行都是人类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18.
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十八世纪末发表后一直为后世学者所关注和研究,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在试图利用多重理论研究背景来试图解说这部小说的真正含义。研究方法从阐释学、女性主义以及精神研究方面。本人拟从原型批评和精神分析方面略加探源,试图找出这部被誉为十九世纪最流行的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9.
撒旦是弥尔顿《失乐园》中最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撒旦是个敢于反抗上帝暴政的反叛英雄;另一方面,撒旦被认作是一个诱惑人类堕落、彻头彻尾的恶魔。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宗教信仰、革命事业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撒旦并不是单一的英雄或者恶魔形象,他的形象具有复杂性与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刘书慧 《海外英语》2013,(19):211-212
《弗兰肯斯坦》主题意蕴具有多义性。如小说表现了人和自然创作物之间矛盾冲突的悲剧,揭示了失控的科技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与毁灭,反映了对他者和边缘视角如何介入主流社会的关注。该文试对该作品的这些思想意蕴略加管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