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钟爱玲 《学子》2004,(8):29-29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鸣蝉聒噪,动辄汗流浃背。古人没有消暑设备,更没有现代电扇、空调,一些文人墨客只好在荫凉处诵诗消暑,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纳凉消暑的风情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2.
百工是对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在工业不发达的中国古代社会,百工是百姓的一部分,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百工爱民众,民众爱百工,于是诙谐有趣的百工诗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3.
咏钱诗话     
钱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作用不容小觑。正如清人袁枚《咏钱》诗所说的那样:“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然。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那些羞于谈钱的人.并不一定就品行高洁。中国古代最有名的不谈钱的人是西晋时的王衍,  相似文献   

4.
劝学诗话     
古往今来,劝学诗甚多。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读书学习须珍惜时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第一首为:“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  相似文献   

5.
色彩的魅力     
古诗中的色彩描写具有神奇的魅力每当我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便浮现出一幅红绿相间的美丽图画,心中惬意无比,顿生几多想法。  相似文献   

6.
有趣的评语     
王方 《现代语文》2004,(8):47-47
三分诗七分读耳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有一次,一个书生把写好的诗给他看,并当场朗诵给他听。诵毕,其人问道:“这诗有点分量吗?”苏轼说:“十分。”书生喜不自禁。过后,苏轼慢慢解释说:“三分诗七分读耳!”这话的意思是说,此人的诗只有三分,而有七分是靠朗诵的声调,去影响别人的视听,以掩盖诗句本身的缺点。幽默而含蓄地批评,既不伤害自尊心,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乾隆皇帝宠臣和坤,是个才识平庸的人,却很能讨得皇帝的欢心,因而颇有权势。一天,他拿了自己义子的一篇文章,去给当时德高望重的李调元看,想得到李…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之友》2004,(3):63-63
在数字诗中,一般每句诗中都含有数字,可多可少,可大可小,可同可异,可实可虚。这些数字,与其他文字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富有奇妙的表现力。有这样一首五绝:“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短短四句诗中,依次嵌入了从“一”到“十”这10个数字,占了全诗篇幅的一半,由于数字的交融,使全诗轻轻俏俏,洒脱伶俐,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写意画。唐代诗人王建的《古谣》又别开生面:“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其中“一”字四次间隔使用,形式灵巧而特殊,富有音乐的节奏美,把乡村雨后景象写得…  相似文献   

8.
谢客诗说趣     
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免不了交际应酬。这些交际应酬并不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而且有些找上门来本来就用心不良。要当面拒绝,总有许多不便。于是有人便以诗达意.将应酬的“免战牌”高高挂起。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信     
1963年的一天,山东省郓城县的城关医院,收到了一封从北京寄来的信,是当代名的大学家兼书法家郭沫若写来的。启开一看,里面没有信纸。原来,该院进行改建后,院长曾经给郭老写过一封信,  相似文献   

10.
邱建农 《语文知识》2004,(11):27-28
杜甫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穷困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现实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  相似文献   

11.
黄梅 《学语文》2004,(4):41-42
我国是一个诗的王国,又是一个有几千年酿酒历史的国家。诗香、酒香,蔚成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回顾我国的文化史,众多的诗人雅士,似乎不约而同地与酒结下不解之缘。李白嗜酒,确是妇孺皆知的事,却没想原一雅俗共享之物能成就几千年来不  相似文献   

12.
13.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措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似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身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相似文献   

14.
春 怨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解析 ]金昌绪 ,生卒年不详 ,余杭 (今浙江杭州市 )人 ,身世不可考 ,诗传世仅《春怨》一首。在人们眼里 ,春天是黄金般的季节 ,香泥垒燕 ,密叶巢莺 ,春晴寒浅 ,花径风柔 ,著地舞茵红软。但这首诗 ,以“春怨”为题 ,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不由人去思考 ,去想象 ,去品味 ,却又合情合理。“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这两句奇峰突起。试想 ,在花红柳绿、风筝竞天的和风煦日里 ,黄莺经不住春天的诱惑 ,在树上呼朋引伴 ,宛转啼唱 ,鸟语与花香的结合不就是春天美好的图画吗 ,为什么要赶…  相似文献   

15.
吴海跃 《语文知识》2004,(10):35-36
《语知识》2004年第5期刊登了张从林老师的《漫话荷花诗》,中在谈到诗人托物言志往往“借荷花赞美女性的美丽形象”时举了王昌龄的《采莲曲》一诗:“荷叶(此处误写作荷花)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中对前两句分析道:“这首诗用碧绿的荷叶比喻少女的罗裙轻盈飘逸,用绽开的荷花比喻少女的脸庞娇嫩美丽。”  相似文献   

16.
饮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相似文献   

17.
尹相华 《山东教育》2002,(16):43-43
小学语文课本选用了一些优秀的古诗,古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通过对古诗的阅读欣赏,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吸取精华并加以消化、运用。一、领略古诗的音乐美古诗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节奏是诗歌语言音乐性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诗句中有规律的间歇和停顿。如李白的诗,诗句流畅,音调铿锵,抑扬顿挫,读来琅琅上口,优美动听。教学时可采用自读、范读、赏读、诵读等方法。经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读诗时一出口就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读…  相似文献   

18.
江上往来人,随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他们中该有得意者,也有失意人。又一只客船在夜色中泊岸了!走向寒山寺的是一个佝偻单薄的背影。秋闱又过,许多幸运儿走向春风满座的琼林宴。而他——张继,却只能将叹息锁进眉宇.将愤怒装进行囊,把失落带上征程,急匆匆泛舟东下,在熬过屈辱、不平、麻木的一天(这一天何止万年)  相似文献   

19.
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百草吐绿,百花争艳,到处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杏花是春天的信使,一枝红杏引出诗人们多少名篇佳句。  相似文献   

20.
春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