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战略:资源整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整合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具有聚焦、聚强、聚变、聚效功能。在高职院校相对投入不足,整体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资源配置存在不合理状况的情况下,加强资源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资源整合应坚持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兴校,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增值、整体功能发挥最大化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资源,整合应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资源整合必须采取更新观念,做好自我诊断、创新整合方法,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研室作为高职院校的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教研室建设和发展的状况对高职院校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须进一步从运行模式、资源整合、团队打造等方面加强教研室的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3.
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促进内涵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招生规模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内涵发展却显得不够.文章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几方面阐述高职院校促进内涵建设的相关内容,以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选择怎样的管理体制,以便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现实而具体的问题.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对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环境,能够让学生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调动学生的激情与热情参加到学校生活、学校当中.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切实的遵循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校的办学办校宗旨,敢于探索,用于创新,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造性能力,并且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并且对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思路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分析了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6.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管理水平,走内涵发展之路是增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它的实施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系部办学的积极性,使系部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有利于职能部门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和服务转变,提高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7.
中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有助于促进我国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资源共享水平的提升,实现中高职院校的规模化办学,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连锁化和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文章阐述了中高职院校集团化办学模式的内涵及其价值,并对中高职院校在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建构过程中所面临的理念困境、组织建构困境、资源整合困境及教学实践困境展开了深入剖析,进而从中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理念创新、组织治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及教学实践路径创新等角度对中高职教育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8.
塑造大学精神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它对于指明高职办学方向、保持教职工群体凝聚力、凝练高职办学特色以及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发展都大有助益.笔者认为,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开放包容、优化师生关系及打造特色标志是高职院校大学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伴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张,专业数量的增加,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亟待加强。内涵建设是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工程。抓内涵建设就要坚持就业导向,树立为区域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面向社会办教育,围绕产业设专业,加强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办学模式,凝练专业品牌,彰显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实现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前提。高职院校办学的科学定位必须理解办学定位的内涵和原则,分析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准确定位、服务面向区域化,强调人才实用性,突出办学特色,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把高职院校引入健康、稳定、高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宋霓娜 《教育与职业》2007,(20):172-173
在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特色办学之路是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文章从高职办学特色的内涵、办学特色分析及高职院校如何形成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对高职办学特色进行了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在当前企业市场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复杂化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合作办学的规模和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使校企联合办学与促进职业学校发展形成互动关系,实现院校和企业的互助共赢.  相似文献   

13.
吕江毅  宋建桐 《成人教育》2019,39(10):63-68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供需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以及角色变化所使然,是一种产教融合的新型载体,其对于打破高职院校的封闭办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整体而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包括高效的资源整合力、独特的专业集群和高质量毕业生等三个方面。基于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要求,要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竞争力,就必须要不断推进其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其异质性办学活力;打破校企合作瓶颈,提升自身的内涵发展水平;不断优化资源整合机制,实现产业学院发展的价值增值;拓展其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扩展产业学院的价值延伸。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规避短期行为,创建特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上还面临着办学经验不足、经费渠道不畅、师资结构不合理和生源素质不高等客观障碍,面对这些问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主张推进工学结合与...  相似文献   

15.
加强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培养合格职业人才,是评估一个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背景下,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职业教育道路上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办学质量、促进专业发展及培养合格职业技术人才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以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表现为提高办学质量,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质的发展。学校制度文化的内容决定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规范性,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过程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生成。学校制度文化视野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渠道、进一步维护制度对象权益、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完善制度落实的惩处、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战略选择,深化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当前高职校企合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如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也缺乏建立长远合作教育机制等。高职院校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以党的十七大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内涵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的研究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地方高职院校科研一般比较薄弱,有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设研究机构。加强地方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建设,有利于发挥地方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的综合功能,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明确研究方向(领域)、创新运行机制、提供研究条件、科学管理与考核是促进地方高职院校研究机构健康有序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化软实力是评价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当前,高职院校正处在规模快速发展、内涵不断提升的新阶段,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努力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现实需要,是提高办学水平、凸显办学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必然选择。本论文在探讨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及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内涵的基础上,对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做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是高等职业教育推进质量工程,落实科学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关键举措,团学工作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团学工作内涵建设,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