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初中化学第四章《物质结晶》一节,重点是说明物质在溶液里结晶出来的原理和方法。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即149页实验4—7)。但是,这个实验仅仅说明了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学生往往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大的固体溶质为何不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为何不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得到固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对这一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  相似文献   

2.
强迫冷却停机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条件,尽快降低高、中压汽缸及转子金属温度,缩短停机后的连续盘车时间,相对减少检修工期,增加机组可调小时利用率,提高全厂经济效益。而日本三菱公司的强制冷却方法在350MW机组上的很好运用,相比较其他机组其优点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3.
针对印刷电路板焊接生产问题,通过建立基于牛顿冷却定律的微分方程模型优化炉温曲线进行高效率保质量的生产.首先对回焊炉内焊接区域中心点的温度变化进行机理建模;然后基于牛顿冷却定律,根据实际生产要求的制程界限,建立传送带过炉速度优化模型;最后,基于积分思想,建立峰值温度覆盖面积优化模型,得到了各温区设定温度和传送带过炉速度以...  相似文献   

4.
以一种涡轮直叶片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热管冷却和冲击冷却对其进行气热耦合数值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两种冷却方式的效果.通过对叶片的表面温度、中截面的换热系数以及总体冷却效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使用热管冷却时,叶片尾缘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转捩点附近低温区范围分布更广.在相同的主流条件下,热管冷却能达到甚至超过冲击冷却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离子-原子混合阱中冷Rb原子对Rb+离子的协同冷却效应。通过对与原子相互作用之后离子温度和数目的测量研究离子阱参数q1,2对协同冷却的影响。发现在0.3≤q1,2≤0.8时冷原子对离子具有明显的协同冷却效果。选取|q1,2|=0.32,测量到离子可以从初始温度(2 010±380)K冷却至(325±35)K,寿命从7s延长至15s。这对于冷却原子离子或者分子离子,尤其是没有合适光学通道的离子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航空发动机向大幅度提高推重比和降低油耗的方向发展.涡轮进口温度在不断的提高.随着叶片热负荷的加大,冷却用气量也不断加大,最多已占到涡轮进口流量的20%左右.冷却气的喷射对高压涡轮级的三元流场会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在多叶片排三元N-S方程并行解的基础上,采用冷却气射流源项模型,研究了某带冷气掺混的高压涡轮级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7.
为测定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CCT)曲线,运用有限元软件DEFORM,在考虑变物性参数和相变的基础上,获得轴承钢GCr15的等温转变(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TTT)曲线;运用孕育期叠加原理,对温度场、应力-应变场和组织场等进行耦合计算,得到轴承钢GCr15在冷却过程中每个瞬间的温度、组织转变情况,绘出CCT曲线.仿真结果与实测的CCT曲线相符,表明该方法可为新型材料CCT曲线的绘制提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冷吊顶技术的应用,开发采用封装式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 PCM)的冷却吊顶,对其热工性能和传热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考虑接触热阻和导热形状因子影响的冷却室系统数学模型,通过仿真评价热工性能.结果表明,当铝板和PCM接触面间存在空气间隙时,传热效率大大降低,整个冷却室的稳定控制温度和控制时间受到影响;由导热形状因子构成的热负荷是总负荷的重要部分.根据单因素影响分析和多因素影响的正交分析,当冷室结构确定后,制冷剂温度、环境温度和气流速度对PCM吊顶的性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一.与实验结果对比,仿真结果对PCM冷吊顶热工性能具有较高准确度的趋势判断.  相似文献   

9.
锂离子动力电池液体冷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采用电子冷却液NOVEC 7000为工质的电池液体冷却实验系统,开展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电池冷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产热机理不同,不同倍率放电时,电池呈现出不同的温度变化特性。发现温度对电池性能有着双重影响:尽管采用热管理手段能够降低电池表面温度,提高电池安全性,但是相应的电池电化学性能严重下降。质量流量的增大能够有效地降低电池表面最大温度,但在热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必须考虑质量流量增大造成的附加功率(如泵功率)的消耗。在持续充放电过程中,NOVEC 7000工质的沸腾将电池的表面最大温度稳定地维持在34~36℃之间。而以乙二醇溶液为工质时,温度则保持持续增大的趋势。基于微细通道内沸腾换热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在保证电池热安全性的同时,有效提高系统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1实验分析 聚乙烯塑料受热到一定温度范围时开始软化,直到熔化成流动的液体。熔化的聚乙烯塑料冷却后又变成固体,加热后又熔化,这种现象称为热塑性。实验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底油气管道的散热问题搭建水平气液两相段塞流换热实验装置。研究冷却液温度4℃条件下无相变冷却过程段塞流的换热特性。实验中采用双平行电导探针、热电偶、热电堆等多种测量手段对冷却条件下段塞流的流动和传热参数进行测量。给出对流换热系数与流动界面分布参数变化规律,表明管道上下壁面由于传热不均存在显著的温差。结果还表明,段塞流对流换热系数受气相表观流速影响较小,流体与下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明显强于与上壁面之间的对流换热。  相似文献   

12.
对某图文信息中心进行冰蓄冷和电蓄热的设计,以达到供冷和供暖要求,并与常规的风冷热泵系统作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蓄冷蓄热技术不仅转移高峰电力而且节约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离心铸造生产铝铂辊套易产生表面裂纹、内层裂纹及气孔等缺陷,指出应采用合理的铸型转速及浇注温度、减小设备工作时的振动、采取缓冷和保温等措施,消除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保证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80 W大功率LED在大空间自然对流条件,设计了散热基板--热管散热系统,并研究了LED输入功率和散热器倾斜角度对LED结温和照度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热管散热系统可以使80 W功率LED的结温降至73.5 ℃,LED输入功率和散热器倾斜角度对结温和照度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用于大功率电子器件冷却的微槽群相变微冷系统的冷却工质液位高度、蒸发元件表面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等因素对整个微冷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液位高度变化、微槽群尺寸及横向微槽的采用对微冷系统散热影响进行了讨论,并确定了该微冷系统的最佳液位参数和最佳尺寸参数。  相似文献   

16.
对于给定的热电制冷器,影响其制冷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冷热端强化散热方式。以实验的方式就散热端、散冷端分别在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状态下,散热器、散冷器及制冷空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热端自然对流时,散热器的相对温度持续上升,散冷器的相对温度先下降到最低值然后上升。在实验进行到600 s时,散热器的相对温度为26.05℃,散冷器的相对温度为-3.97℃。热端强制对流使散热器和散冷器相对温度分别稳定在3.20℃和-20.00℃。热端散热风量为最佳值时,散热风扇和热电制冷器的输入功耗和为极小值,此时热电制冷器综合能效最佳。冷端强制对流时,散冷器与制冷空间最大温差由冷端自然对流状态时的7℃降低至2℃,实现制冷空间温度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依据南海中央海盆大地热流观测值及地壳结构资料,利用地热学方法计算了海盆及周缘壳内温度和热流分布,并得出壳幔热结构配分比例。计算结果表明,中央海盆洋壳层内垂向热流变化不大,但垂向温度变化较大,这是地幔上涌所致。海盆内成片分布的地热区,则是局部地区地幔上涌,导致多期次、多方向海底扩张的反映。海盆区地幔热流在地表实测大地热流中所占比例高于80%,地壳下部热流在地壳总热流中所占比例小于20%。由此推测,中央海盆洋壳层3厚度过薄,可能是后期热事件减缓了上地幔的冷却过程,而初始地壳熔融程度较低,2种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船舶的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率,对预冷过程中的冷却液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软件进行模拟.该方法首先对LNG船舶液货舱的构造和换热环境进行假设,然后用GAMBIT对液货舱进行网格划分,模拟出温度图、冷却液质点迹线图和速度矢量图.对某LNG船舶液货舱预冷过程的调研表明,该方法所做的CFD模拟与实船的预冷过程和操作规章相符,预冷速度和预冷时间相差很小,能够真实反映实船预冷过程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