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英国逻辑学家拉姆塞(F.P.Ramsey)的悖论分类,逻辑悖论可以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集合论—语形悖论和语义悖论。当代的某些悖论研究学者认为,某些语义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涉及语用的因素,因此建议从语义悖论中分出另一类悖论——语用悖论。语用悖论的代表是所谓“认知悖论”。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悖论"其实就是悖论定义问题,始终是悖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深度。以张建军的"三要素"表征的悖论定义是现有研究成果的典型代表,国内的一些著名逻辑学者都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通过对这些看法的比较研究,提出一个更合理的悖论定义,并予以形式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两次问卷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调查对象直观上都认为: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它的意义。然后我们认为,在认知逻辑中,理解,作为一个模态算子,可以在一个较弱的意义上用知道算子来刻画:理解一个命题就是知道它的真假。由此,我们给出一个刻画理解的认知逻辑来揭示理解与知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4.
听力理解需要认知推理。听话者要从话语标记语,隐含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寻找关联性,进行推理,才能准确理解所听信息。听力教学有必要从以上方面培养学生的认知推理能力,提高听力技能。  相似文献   

5.
道德悖论研究需要拓展三个认知路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道德悖论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它的兴起是对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存在诸多"困惑"进行审慎考量的产物,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亟待拓展,而要如此就需要厘清三个认知路向,即运用伦理学的方法分析和说明悖论的道德内涵、运用悖论方法分析和说明道德文明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及拓宽逻辑悖论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隐喻理论中,隐喻被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在新的隐喻理论框架内,概念隐喻至少具有三种认知功能:建构概念系统;通过相对熟知的经验使抽象概念概念化;提供理解经验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一些心理机能方面出现下降的趋势,然而在情绪方面,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简单的下降趋势。整个成年人阶段情绪和幸福度是上升的,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绪和幸福感基本保持稳定,甚至略有提高。研究者将这种现象叫做"老化的悖论"。本文是基于老化悖论的视角下,认为认知评价系统对情绪起到了一种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道德控诉悖论即当我们感到不公平、不公正、冤枉、委屈时会产生抱怨,而这种待遇恰恰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道德控诉悖论的提出遵循两个前提条件,即当我们以对待别人的方式而被别人那样对待时,我们是不能控诉的;普遍的道德原则认为当我们受到冤枉时,我们是能够控诉的。道德控诉悖论与道德悖论之间存在着共通关系,从道德悖论概念出发,对道德控诉悖论进行分析、定位,有助于我们对道德控诉悖论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用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认知语用学认为"语境"主要是指认知语境,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  相似文献   

11.
在大学英语听力课程中,由于对"听力理解"的本质的误解,多数学生将听力过程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编码一解码"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学生听力技能的发展.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听力理解的本质是一个认知推理的过程,并探讨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消费社会的悖论及其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社会作为一种生存状态,使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其自身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悖论,主要表现在使用价值与消费价值的悖论、客观性价值与主观性价值的悖论、目的和手段的悖论、物质丰盛与精神匮乏的悖论、真实与虚拟的悖论、节俭与奢侈的悖论等。由于上述悖论的存在,必然导致一系列的危机,认真的梳理及合理的批判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益进入后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教育与目前的教学改革构成了种种矛盾。如果从终身教育的角度去考察,则不难发现,明显存在社会需求的超前与成人教育的滞后、人才需求个性化与教育培养程式化等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主要应该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提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规划自我;提倡课外导师制,引导学生发展个性,从而达到科学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着严重的悖论现象,主要表现为:将学生对象化,将社会责任绝对化,将道德规范神圣化,将道德境界宗教化,将道德教育模式化,等等。这些都会对当今的学校德育理念、德育价值观、德育模式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要消除这些消极因素,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创新道德教育模式,改革德育考评体系,建立德育工作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悖论与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前却处于形式重于实质的悖论状态。破除毕业论文(设计)悖论,回归毕业论文(设计)制度设计初衷,必须在增加教学资源投入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及早启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合理避开毕业生择业和升学的黄金时间,鼓励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多元化,重视毕业论文(设计)进程控制,强化对指导教师的激励和约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对语言中的模因现象进行探讨.模因是基于人类认知的一种语言活动,它是语言的一种模仿和复制.本文分别从词汇、句子和语篇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认知理论探讨语言中的模因现象.在模因的作用下,被复制的不仅是语言本身,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思维同样得到复制.这一复制的实现都是以人类认知为基础的,所以任何语言的活动都与我们的认知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张辰昀 《文教资料》2008,(18):57-59
图示是大脑为了便于信息储存和处理,而将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经历有机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知识表征形式.认知图示可划分为语言图示、文本图示和世界图示,它包含了语言、语言结构和语境三方面内容,在翻译过程中体现了语言预测、结构预测和信息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推理型受事前置句指的是受事位于动词前面,提出一个极端的人或事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推理来表达句子含义的一种句式。主要采用NP+S 受+VP形式,以否定形式居多。受事前置句的句式意义是以受事表达的极端为推理依据,表达全量意义。它可以分为两种:成语义序列的句式和不成语义序列的句式。前者是原型句式,后者是类推句式。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主义文化逐渐进入中国社会的公众生活领域.随即,在文学艺术领域,一种以"消费"为内在"节点"的相关审美形式已经或者正在形成.论文以消费主义文化及其美学特征为学理依托,以中国90年代以来的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分析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文艺审美特征--日常审美方式,欲望狂欢风格,时尚拼贴文本的"美学合理性",及其人性诉求的弱化,文明价值底线的失守,艺术审美自律的缺失的"功能悖论".  相似文献   

20.
从人类的"肉体—工具"物质结构的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改造人类的生物性而赋予人类以文化性的人化活动。虽然教学活动在目的上以培育人类的文化性为取向,但是为保证人类文化性的发展动力,教学活动在功能上主要反过来满足人类的生物性。于是,教学活动既需以赋予学生以文化性为取向,又不能完全以赋予学生以文化性为取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学活动的人性悖论。要实现教学活动的人化回归,就需要从整体上考查现实的教学活动,在有效地满足人类的生物性的基础上,限制和利用人类的生物性,尽可能培育人类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