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今工人阶级还是不是中国的领导阶级?这个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和热议,这个问题讨论的实质在于如何看待工人阶级的现状与领导阶级地位之间的反差。从理论上,许多人并不否认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但是面对现实,许多讨论者又往往把部分工人下岗、生活贫困、处于被管理者地位、个人职业失利等视为否定“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的根据。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弄清什么是阶级,什么是人民,什么是工人阶级,什么是领导阶级;切实掌握判断一个阶级是不是领导阶级的基本标准;看到工人阶级的新变化不会改变整个阶级的领导地位;及时回应若干热点问题,把怀疑及时消解在具体问题层面。  相似文献   

2.
进入 2 1世纪 ,无论世界还是中国 ,工人阶级的结构和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变化中 ,工人阶级是发展了而不是萎缩了 ,是壮大了而不是削弱了。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是合理的、有根据的。本文对此作一浅论。  相似文献   

3.
分工是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自发分工是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社会活动形式,具有自发性和强迫性。分工具有整合社会机体的功能;自发分工对人自身的发展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分工制约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受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十六大报告及新党章明示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重大发展。作者在文中论述了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是党永不变色的保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党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进步,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辩证统一的逻辑结果是使党永远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西方企业经济民主,是在传统的“员工参与”和战后“工业民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经济民主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之一,归根结底是由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所导致的.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视角,对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方式演进的研究,对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新发展,包括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民主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阶级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由于本世纪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特别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所谓“中间阶级”的发展壮大,使得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阶级理论受到严重挑战。由此,当代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这一理论的再探讨。作者对探讨过程中涌现出的几种阶级定义和“中间阶级”理论略作介绍,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对其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7.
赤白对立是指苏维埃区域与非苏维埃区域之间的对立,出现于苏区周边地区,它不是由土地革命加剧的阶级间的对立,而是一种非阶级的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冲突。赤白对立的出现,既有中共自身的原因,也有国民党方面的推波助澜,还缘于社会革命与社会组织间的内在冲突。就中共方面看,前期和后期造成这一现象的缘由也不尽相同。赤白对立给中共开展革命造成很大不利影响,某种程度上成为苏维埃时代的一个痼疾。  相似文献   

8.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社会目前尚未出现一个单独的“底层阶级”,有的只是那些生活在劣势处境的群体。这些人很可能会占到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他们的身份不一,过于分散,没有组织,因此不可能形成一个真正的阶级。  相似文献   

9.
历史动力这一范畴内涵着根源性、价值性、连续性等规定,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不符合这些规定,它不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社会的发展动力仍是人的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应使用阶级斗争“杠杆论”来取代阶级斗争“动力论”,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内涵、外涵、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也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从理论上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并为今后正确处理阶级斗争问题提供可靠的价值原则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保持党的先进性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是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为解决好这个历史性的课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试图通过现实分工来揭示资本主义的矛盾,他以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旧哲学的科学实证主义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包含的客观矛盾,并指出了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他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分工,使他与国民经济学区开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分析和理解,指出了分工与异化的当代新属性,从而提升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辩证认识社会分工的积极和消极意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需要物质生产的分工,因而存在性质相互差异的工作。这在客观上要求社会成员从事不同的工作即工作分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目标是成员都有平等的资格让兴趣、潜能和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为了调和这种情况,可依据成员的兴趣自愿选择工作并灵活调换工作。然而,在成员根据兴趣而提出的平等要求之间,民主可能无法对这种平等做出权衡或达成共识。因此,这种目标在可行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与柏拉图是同时代思想家,他们的分工思想极为相似,二者都强调了分工的必要性,论述了分工的效益;都很重视商品交换,并对商品价值价格理论有所认识;都将社会成员按其职业分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但二者命运却极不相同,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5.
脑力是劳动者揭示规律和发明利用规律的中介物的能力,体力是由劳动者自身的生物能所形成的机械力。体力具有有限性,脑力具有无限性。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都是脑力无限性的表现。劳动力的结构是脑力和体力的关系及其比例。随着脑力发明利用体力的中介物的发展,体力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脑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但脑力永远是劳动力一部分,不可能是100%;体力所占的比例再小,也不能是O。这样,脑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不断增长的曲线是一条“S”曲线,而体力在劳动力结构中的不断下降的曲线也是一条“S”曲线。认识劳动力结构变迁的“S”规律,对于引导人们科学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提高国际经济竞争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学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分工及发展定位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学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一个彼此独立到相互融合的过程。大学一开始只是一个“面孔”,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大学必须进行分工;大学只有合理地发展定位,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7.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即劳动力、技术、资本、信息和管理等诸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要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积极探索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实现形式,采有效措施推进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相似文献   

18.
会计电算化的实行要求重新确立会计人员分工及标准,从数据管理和系统操作两个角度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下的人员分工进行分析,结合数据管理和会计业务两个层面确立一个会计人员分工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工作职能和标准,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劳动和劳动价值论,或许更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从劳动创造了人及人类社会的角度看,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非生产劳动不过是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满足人类的新增需求的劳动。二者是层次不同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分工体系架构下的家庭劳动,认为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区别在于家庭劳动比社会劳动缺少了价值交换环节,故而,在当今社会不被社会价值体系认可,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家庭女性从家庭劳动中逃离出来,在社会劳动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定位。而这种定位最终又会对家庭造成非常强烈的冲击,进而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作者试图通过这样的分析,寻求某种可以解决家庭劳动价值的认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