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真理?这是认识史上长期争论、悬而未决,至今仍有异议、含混不清的问题。感觉主义肯定感性认识确实可靠,理所当然地认为感性认识是真理;理性主义否定感性认识的确实可靠性,必然地认为感性认识不是真理;温和怀疑主义或温和不可知主义在一定意义上也承认感性认识是真理。恩格斯、列宁对感性认识是否真理的问题有肯定性论述。我国高等教育教科书关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真理问题,长期以来一直采取不置可否的回避主义。综合人类认识历史和恩格斯列宁的总体思想与实践常理,正确的感性认识可以称为真理。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个问题反复被人们提出来讨论,有人主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真理,有人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从双方的争辩中可注意到,致使双方争执不下的原因在于流行的教科书及一些工具书上有关真理问题的论述是不一致的,而双方的实质分歧则在于没有明确“真的”与“真理”的根本区别,“真的事理”才是真理,因此,正确的感性认识虽然是真的,但并不因此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一个问题值得作深入探讨,即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有人认为,无论什么认识,只要它符合客观事物就是真理,因此真理既包括正确的理性认识,也包括正确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这种把正确的感性认识也看作是真理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一、正确的感性认识不是真理1.真理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只能是理性认识第一,真理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是“正确认识”,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正确认识”都是真理。…  相似文献   

4.
关于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目前仍有分歧。对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的理由是“真理只能存在于理性认识之中”,还有的学者认为“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或外部联系的认识,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就无真与假、正确与错误可言”,且进一步指出“提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的问题,本身就割裂了感性与理性的内在联系,对感性认识性认识作了抽象、纯粹的理解。”对这个问题持肯定态度的理由是“对象和认识一致。”①我赞成后者的观点。但我以为仅从“对象和认识一致”上找根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  相似文献   

5.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是一个涉及如何把握真理这个哲学范畴的科学含义的重要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探索真理,认识真理,坚持真理,并用真理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什么是真理呢?真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真理的这一规定,是符合马列主义真理观的.真理是认识论的范畴,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主观和客观的一致,是主观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  相似文献   

6.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靠什么来检验?这个问题在古代就提出来了。历史上各派哲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以不同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对这个问题的所有回答都是错误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指出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早已被广大人民群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的两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真理性认识应包含正确的感性认识,因为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客观真理”概念不宜使用,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使用“客观真理”概念容易混淆主观与客观的界限。  相似文献   

8.
正确的感性认识,即感性认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是主观符合客观的一种认识。无论从逻辑推演、实践验证,还是从真理性的认识构成上讲,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感性认识真理对人们进行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远比理性认识真理所起的指导作用小,但它毕竟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第八讲形象思维的手法是比、兴、赋对于形象思维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认识是不一致的,我的看法:形象思维是一种理性认识。一、形象思维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总是从感觉开始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总是先用感官来接触客观事物,接受客观事物的刺激,产生一定的感觉。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现行哲学教科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个定义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第二,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客体的相对性.第三,没有突出真理性认识中的客观条件性.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善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行哲学教科书在论述真理问题时,都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谈真理的主观性,似乎一讲真理的主观性,就有唯心主义之嫌。我认为,主观性是真理的重要属性之一,不承认真理的主观性,就等于不承认真理。 (一) 究竟何为真理?早在几千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明确地给真理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即“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必相符合”。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霍尔巴赫认为:真理就是我们的观念同客观对象的正确而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真理是什么?持辨证唯物主义论者虽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基本上有二:(1)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如: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认为真理是人们的认识与客体相一致。如:“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真理是“概念、观念与客体的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知识。”一般认为这两种定义是没有区别的,它规定的是同样的内容。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3.
在真理的定义和真理的辩证法问题上,传统观点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真理定义的主观假设性,传统观点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这样定义,由于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践来谈什么是真理,实际上并没有告诉人们究竟什么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即什么是真理;二是传统观点在解释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时,认为真理的绝对性存在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的相对性都包含真理的绝对性的颗粒,真理的绝对性是通过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出来的,无数个真理的相对性就构成了真理的绝对性是令人费解的,带有明显的机械性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现行哲学教科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个定义至少有以下三点不足:第一,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第二,没有突出在真理性认识中认识客体的相对性。第三,没有突出真理性认识中的客观条件性。因此,这个定义是不完善的,完善的定义应该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对发展着的事物及其规律,在一定条件下所取得的相对正确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正确的感性认识,是否应当把正确的感性认识纳入真理范畴,这是关于真理定义的不同意见的主要分歧之处。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粗略意见。第一,在正确的感性认识中,包含着对于事物假象的反映,这部分感性认识虽然不失其为正确,但是尚未达到现象的真实,因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深入讨论中,有人对有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实践不是认识的基础或源泉,客观事物才是认识的基础或源泉。与此相联系,也不承认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实践纳入认识论的。我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实际上否认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17.
现行真理定义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义,只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才能正确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因为真理是与谬误相对立而存在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统一而构成的,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而发展的。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待现行真理定义必然会出现偏颇,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是二者的符合和一致.一切具有客观最理性的人的认识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真理是一个过程。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认识并不能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而只能近似地,相对地表现它。人的认识要达到和它所反映的外部客体的绝对的符合和一致,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个从相对到绝对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相对”和“绝对”是就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符合和一致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真理观中的许多问题 ,如正确感性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真理的价值性、客观性问题等 ,一些传统的观点并非都是完整严密、科学正确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能被称为真理 ,价值性和客观性都不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20.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科学,也有人把美学叫做艺术哲学,而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可见美学与伦理学都是哲学的分支,同属于哲学性质的科学。由于人们的哲学观点不同,所以对美学和伦理学的关系在看法上就很不一样,有的认为美学和伦理学是同义,有的则完全相反.到底怎样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才是正确的呢?笔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