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叶上一滴晶莹的露珠, 朝阳里闪现五彩光谱—— 那是我的思绪我的向往我的信念 经过漫漫长夜一朝凝聚。 这是诗人张雄龙同志的抒情诗集《花之梦》中的八行小诗《露珠吟》的前一节。在仔细品读《花之梦》的九十首作品  相似文献   

2.
我和六枝特区文联主席、中年作家刘毅已算是有几年的交往了,接到他赠给我的书也有好几本,遗憾的是我们还未曾见过面。然而,文格即人格,读了刘毅的这些作品,也可了解他大半了:这是一个有着满腔激情的热血男儿,这是一个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勤于笔耕的作家。 贵州西部文学的长势本就不十分茂盛,报告文学这株不起眼的文艺小花就显得更加寥落了。好到还有象刘毅这样的苦心经营者,使  相似文献   

3.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是中唐诗人李贺《赠陈商》一诗中的两句,接下去是“旁苦无寸寻,一上戛牛斗”。意思是说,太华拔地而起,上冲牛斗,高峻而又秀丽,攀登非常不易。李贺以高峻秀丽的太华,比况陈商人品的高尚,并且说:“李生师太华”。足见李贺眼中的太华,就是他所景仰赞叹的最高境界。这不止是一个道德标准,也是一个艺术标准。我们且不谈陈商这个人到底怎样,单从李贺的诗风来看,如果可以用一两句诗来概括,那么,这两句诗,正好是他诗的风格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4.
梦痕     
丰子恺 《阅读》2023,(32):33-35
<正>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但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因为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由这痕迹可以探寻我的儿童时代的美丽的梦。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作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的中间放一只大匾,匾的中央放一只大盘,  相似文献   

5.
上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诗教学说的理论贡献体现在说诗体系与理论创造两个方面。《孔子诗论》突破了此前断章取义、借此证彼的说诗方法,说诗始终着眼于作品本身;作者第一次对颂、大雅、小雅、国风四类作品大旨进行归纳,这有助于说诗走向体系化。竹书作者将战国前期儒家的性情学说和礼学家的礼义思想落实到《诗》学研究之中,初步呈现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理论倾向,这对此后儒家构建说诗理论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冯骥才 《阅读》2024,(24):9-14
<正>在这蓟北大山深处,满是黑黝黝的石头。无论风雪抽打,烈日暴晒,野火焚烧,它们都一动不动,无言地为大山承受着一切。石头是山的骨头,它们到处裸露在外,不正是为表现大山的牢固与坚强吗?地质学家说,所有石头曾经都是熔岩冷却下来的。那么,尽管它们表面冰冷,永远沉默,但每块石头深处的记忆,仍是一团烈火,还有烧灼时的剧痛……  相似文献   

7.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至黄州,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此时的苏轼,政治上失意苦闷,精神上孤独抑郁,但所谓“诗穷而后工”,正是在这特殊的时期,苏轼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前赤壁赋》。  相似文献   

8.
吴澄的隐逸诗与其以儒为主、游移于儒释道三者之间的心态有关,受这种心态的影响,吴澄中年以前的一些隐逸诗反映了他游移于儒释道之间的矛盾心情;吴澄晚年的隐逸诗则表现了安贫乐道,追求“孔颜乐处”的精神;昊澄的隐逸诗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表现了对农民的同情,对“农智”的赞扬,这无疑是对“上智下愚”思想的突破。吴澄的隐逸诗代表了元代隐逸诗的特点,真实地反映了元人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9.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1.
运河行旅诗产生于文人沿大运河行旅的途中,是诗人就地取材、随见随写、即兴而成的作品。这些诗歌与生俱来地有着“实录”“纪实”的鲜明特征,具有较高的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世了解诗人生平经历、大运河生态以及运河沿岸的民风民情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明末清初是历史上一段天崩地坼、风云激荡的特殊时期,产生于此际的运河行旅诗真实地记录了动荡时局中文人的行旅踪迹、沿途所见所闻以及当时大运河实际的运行状况,是研究文学史、大运河史、大运河文化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有着“以诗证史”“补史之阙”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今体诗钞》是姚鼐仿王士祯《古诗选》而编,通过选目、体例、选诗策略三方面比较辨析,发现二者选诗均兼采唐宋,编排上都注重溯源辨体,选诗策略上都认同“钞不求备”,这从选诗侧面反映了姚鼐诗学与王士祯诗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13.
华兹华斯是英国文学史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自然诗人,是英国浪漫诗歌理论的奠基人。在诗歌创作上,他主张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创作是“平静中回忆起的情感”;“沉思”是诗歌创作有理性的控制;“合情合理”是诗的最高标准。本文通过其人其诗,来阐述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这首问世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至今千古流传而不朽,世世代代吟唱而不衰,且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究其魅力何在?笔者认为,《木兰诗》的美学价值赋予了诗的魅力所在是其根本。因此,笔者试从审美观点出发,对《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作粗略探讨,以供商榷。《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不仅表现在人物形象———木兰是一个“心灵”与“外貌”俱佳的巾帼英雄形象,而且还体现在诗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众多的修辞格,从而艺术地塑造了木兰这一“完美”的形象。一、《木兰诗》的人物形象“美”《木兰诗》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诗中主人公———木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讲求意境和性灵,非模糊语言难以完成表达的使命;中国文学是“诗中之诗”和“画中之诗”,这使使用模糊语言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论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郊是诗坛的怪杰,孟诗是诗苑的奇葩。对孟郊在文学史上功过的评价,历来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中唐韩愈、张籍、贾岛、李观乃至白居易等人,对孟郊推崇备至,给了他无以复加的声誉。但是自宋代苏轼以“郊寒”、“寒虫”贬斥孟郊以来,历代的诗论家如严羽、元好问、陆时雍、翁方纲等对孟郊的人品和诗品都予以彻底的否定,把孟诗说得毫无是处。虽然历代也有个别以持平态度去评价孟郊的,但他们却又只停留在为孟郊辩护的表层上,直到今天,对孟郊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他为什么写险怪诗、为什么会称雄于中唐诗坛等问题探讨得仍欠深入,因而孟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未  相似文献   

17.
《诗》是孔老二按照“取可施于礼义”的原则刊定的,是为复辟奴隶制度制造舆论的儒家“经典”之一。这篇文章对孔老二删定诗篇的反动目的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批判;对于《诗》的成因、阶级性及其历史演变,也作了剖析。目前,在批判《诗》的过程中,对其中某些篇章即所谓“变诗”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希望更多的同志对这  相似文献   

18.
《怨郎诗》是民间流传的一首数字诗,据说是卓文君写给丈夫的一封回信,而在这封由数字巧妙地构成的书信中,为了与丈夫的来信呼应,在一堆数字和数字单位中也唯独无“亿”,然而这无“亿”的诗行背后深藏的却是对丈夫的一片痴情。  相似文献   

19.
相传孔子删诗,是从三千多首古诗中选取三百零五首编辑成册,此即汉以来所说之《诗经》。而这三千多首古诗,当是我国最早的“诗”了。那么弄清这些最早的“诗”的功能和性质,则《诗经》这部作品也就可以大致定性。关于“诗”的功能和性质的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虞书》舜命夔“典乐教胄子”那段话。据此则知,“诗”是用于“言志”的,并要配合音乐来歌唱,讲求声韵和谐美听,“八音克谐,无相夺伦”。歌唱时还要“击石拊石”,打击乐器以协调统一节奏,进行纹身化妆的“百兽舞”表演。总之是诗、乐、舞三位一体,无疑这即是一种带有浓厚巫文化色彩的原始巫祭仪式,而非简单的音乐或诗歌教学活动。而“诗”在巫祭中的功用,即是表达祈祷祝愿之类群体欲望,所谓“诗言志”者本意在此。因此,《诗经》中诗应该就是用于巫祭的礼辞,其作者当然是那些主持巫祭仪式的巫师。为了作进一步侧证,文本还引用《诗大序》关于《风》《雅》诗区别所说一段十分费解的话详加读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刘熙载在其作品《艺概》的“诗概”一节中,概述了诗“言志”、“缘情”、“理义”为本这三种本体论.这是他对传统的诗学本体论中“言志为本”、“缘情为本”、“理义为本”的继承,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