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娴熟的叙事技巧,以及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范本。经典之作——《十五从军征》对复员老兵家园荒芜的景象渲染得非常充分,对老兵还家后的行动也有详细的叙述,唯独不用文字抒发内心的悲哀。正如清代的陈祚明所言: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  相似文献   

2.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作于元和十一年春)左迁至蓝关求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作于元和十四年春)一背景扫描 唐宪宗永贞元年(805年)十一月,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而被贬永州,至元和十年(815年)才被召回京城。然刚至长安,柳宗元即遭权贵毁谤,宪宗偏听,下谕将其远谪柳州。元和十一年(816年)初春,专程探望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将要离开柳州,前往湖北江陵做事,柳宗元挥泪写下《别舍弟宗一》一诗赠别。其诗悲咏离愁别情,蕴藉哀怨不平,沉郁精警,触目惊心,历久传诵。 也许是"自古骚人多磨难",在柳宗元被贬柳州的三年之时,即元和十四年(819年)春,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激怒宪宗,几定死罪,幸得臣请,方才免劫,由朝中刑部侍郎贬谪潮州刺史。年届五旬的韩愈冒迎料峭  相似文献   

3.
没有血腥恐怖的厮杀,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没有怨天尤人的呼告,有的只是平静的叙述与描写,一幅幅近乎宁静的画面却让人感到其中的凝重、肃杀与苍凉。这就是汉乐府叙事诗《十五从军征》的艺术力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是近乎白话的记事,然而数字的鲜明对比却见证了令  相似文献   

4.
席维 《读写月报》2022,(14):25-26
<正>《十五从军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乐府诗歌,诗歌讲述一位从军的少年,经历漫长的兵役岁月,八十岁归乡的故事。诗歌抓住老兵从军前后自己、家乡的种种变化,将其一一呈现,并将人物情感隐匿其中,做到叙事、写景、抒情相谐。本文通过梳理诗句描写的各种变化,层层剖析,展现老兵隐含的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5.
周济《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由此可见,疏与密是言语形式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十五从军征》这一古诗文本为例,从关注文本疏密表达之处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6.
周济《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孟子曰:“充实之谓美.”由此可见,疏与密是言语形式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文章写得有疏有密,疏密相间,不仅能使主题突出,中心分明,而且能使文章虚实相生,浓淡相宜,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达到匀称和谐的境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十五从军征》这一古诗文本为例,从关注文本疏密表达之处入手,设计和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7.
一 导入新课,初读感知 师:从古到今,战争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古诗——《十五从军征》。(板书课题)昨天,让同学们搜集有关乐府诗的资料,谁能说说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翻译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是译者,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主体.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对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译者的研究逐渐开始重视起来,并逐渐深入.本文将尝试以乔治·斯坦纳基于阐释学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根基,以《十五从军征》两个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活动中不同译者发挥其各自主体性造成的翻译差异,研究译者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是“虽云长篇,颇同短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的结构特点则正好相反:“虽云短篇,颇同长制.”(《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190页)不管是长篇(吴)还是短篇(鲁),两位作家对社会人生世相的观照方式都是散点透视.在开放性结构中,各种人物纷纷登台,炫耀着脸谱,袒露着灵魂,尽情表演一番后退台让位.这种结构特点,既可以使作家把笔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要求作家用最经济的笔墨勾绘出人物的神韵来.两位作家都做到  相似文献   

10.
贯通与领悟——《又悲又喜的圣诞节》的语篇教学法张翔湖北大学气功师收授门徒,要给徒弟“开天目”,意为让其神思与宇宙间灵气相接,开启慧眼,凡事能有一种悟性。大学英语教学,因为讲授的是与学生的母语相隔膜的语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求学生能有一种悟性。但大学...  相似文献   

11.
在多样的说明性语言中,平实与生动是最常见的两种。在一般的说明文中,不论是平实说明,还是生动说明,语言都应是准确的。这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对比阅读《短文两篇》能更好地领悟这一要求。短文(一)《地球是圆的吗》在说明语言上不夸张、不修饰,力求平实。其主要体现有三:1.例证法的运用。准确的例证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有两处例证,一是“15、16世纪的  相似文献   

12.
诗体的演变是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视诗体特征和价值是古体诗教学的重要途径。开发恰当的“学的活动”,体会汉乐府的语言特征和形式价值,在诗歌体式特征中把握汉乐府叙事性特征,关涉统编教材中古体诗的价值及探索古体诗的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曾听了一节古诗词阅读课——《十五从军征》,听后,思忖良久。这节课的流程大致如下:一、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教师提出相关要求。接下来由学生指出易读错的字,此环节基本扫清了文字障碍。二、再读诗歌。学生展示朗读。读后教师提问:有无不懂的句子?学生回答:没有。三、学生概说诗歌中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总结后,教师追问: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件事带给你的感觉,你会选择哪个字?  相似文献   

14.
《无家别》是杜甫的著名但诗“三吏”、“三别”的最后一首,也是其中写得比较沉痛凄怆的一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安》写无丁,《潼关》写防御,《石壕》写遣妪,《新婚》写怨旷之夫妻,《垂老》痛阵亡之子孙,而这首诗写的则是归来无家,别亦无家的情事。诗题同前五首一样,也是诗人从现实生活出发,“即事名篇”,自拟的新题。顾名思义,既名为别,就应有告别的对象。《新婚》是新娘向将上前线的新郎誓别,《垂老》是老翁向老妻诀别。独这篇没有告别的对象,从头至尾都是一个士兵的自言自语。浦起龙谓:“似自语,亦似语客。”其实是自己向自己告别,仿佛对苍天倾吐着自己无家可别的悲哀。但这罕见而简短的告别词却概括了天宝乱后唐代社会衰损败落的景象:  相似文献   

15.
嵇康在其短暂而略显悲美的人生中,其率真的个性又着实和而不同。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璀璨的精神食材,他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当之无愧。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而且在哲学领域、医疗养生领域、音乐领域等方面也卓尔不群。本文拟从其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发,梳理对嵇康的别样解读,以期从其悲美的人生华章中给人以一丝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诗人在做出重大人生抉择后的标志性作品。诗人通过回顾自己从追求到幻灭再到新的人生追求的开始,对自己过去的人生理想、人生道路进行彻底反省后,在思想上进行的一次质的飞跃。陶渊明的回归园田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具有积极意义。他退出官场,也不是人生上的退却,而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以自己的人格与社会的黑暗势力抗争。  相似文献   

17.
《尚书&#183;周书&#183;无逸》篇与《国语&#183;鲁语下&#183;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篇从内容到形式颇有共同点,可对读比较。两文均富含文化意蕴,包括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传统思想内容,文中“不逸”对历代君民的无奢、勤劳是很好的规范,可从中管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儒道两家是先秦诸子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两个学派,这两个学派在很多的思想观点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却都非常重视.本文通过对两家各自的入门级的德育著作进行比较,总结出两家在德育观念上的差异,并分析其优劣,总结出儒道两家在德育方面互补的必然性.以为当今的德育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9.
《教育传播与技术》杂志诞生于信息开始席卷全球,教育技术全面渗透教育改革领地的新阶段的上世纪90年代初。追溯当年,这一刊物是在上海市高教电教研究会抱着为繁荣教育技术的学术园地的意愿,以对教育现代工业化事业多作贡献为宗旨,与当时的学会挂靠单位——上海市高教电化教育馆共谋计议而创新起步的。  相似文献   

20.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