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标界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与教材分析】 岳麓版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四课内容,主要围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这条主线展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重点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地位和作用,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及其影响”的这一“学习要点”看,应该说本课是第一单元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在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学习延伸”中,有这样一段话:“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建立等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在“西周的国人和平民”、“东汉的中央专制集权”、“淝水之战胜负原因”和“清朝的行政区划”这 4个问题上 ,存在着一些疑点和缺漏 ,故予以补正、补充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演变过程,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本专题重点掌握: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科举制的发展;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在复习过程中能够学会归纳知识要点,建立知识结构;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加深对阶段特征的理解;理清思路,运用概括的方法把握各项政治制度的本质及内涵。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形成于政府划分文武职官和专制主义集权政治确立之时。选拔官吏的途径很多,各有其历史发展过程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中国古代史》(限选)全一册(以下简称“新课本”)跟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以下简称“旧课本”)一样,都是章节体教科书。比较两者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本编写思想的革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摆脱了社会发展史体系的束缚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要经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五种社会形态。这是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它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出版的试验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限选·全一册)(以下简称“试验本《中国古代史》”),今秋即将在两省一市试验使用。有关教学。教研人员对此极为关注。本文拟从体例、结构、课时、内容、编写思路等方面对这本教材略作简介,期望有关专家和广大师生届时针对教材多提宝贵意见。体例与结构试验本《中国古代史》叙述了远古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古代历史,采用章节体例编排,共6章46节。作为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一部分,试验本《中国古代史》的编写,遵循全套教材的编写体例,体例和结构与其…  相似文献   

10.
陈康衡 《新高考》2004,(11):56-57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的演变贯穿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逐渐建立并形成了较完整的政治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央集权制度为核心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也比较直观地折射出封建社会产生、发展、衰弱的全貌。因此,古代政治制度历来是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教学的重点,同样也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本专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考点包括西周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变迁、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南北朝时期的均田制、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科举制的发展、元朝的制度以及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等内容,内容多且相互交错,在复习时应该理清思路,把握方向。  相似文献   

1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安排在《历史Ⅰ》第一单元,分4个专题,根据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教科书(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在描述上有许多差异,本文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下,开列的学习要点是百家争鸣、孔孟儒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和明清儒学的发展。统一教材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选修)》中也有相同的内容,二者的思路是一样的。以研究古代思想文化见长的葛兆光先生对此不以为然。他说:“这个脉络不是历史本身的脉络,而是根据我们现代价值观念重新建立的叙述脉络……这是一方面根据中国儒家正统意识,一方面根据欧洲启蒙思潮的历史线索,在中国发现和书写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政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共和制与君主制。古希腊城邦的政体属于共和制,要么是贵族共和制(如斯巴达),要么是平民共和制(如雅典),中国先秦时期的政体是分权2主制与君主制,即在君主集权、中央集政的前提下,臣子(如西周、春秋时期的卿大夫)对君主、地方对中央有较大程度的分权。这种“分权”仅仅指一一范围内分割权力的事实与因素,不是指分板制衡的原则与制度从政体来看,中国不存在城邦制。  相似文献   

15.
王拱辰 《增注》第一卷第159页《王拱辰小传》结尾云:王拱辰“……神宗元丰初,累官武池军节度使、彰德军节度使。”其中“武池军”不确。虽然《中国历史人物辞典》(P286)亦作“武池军”,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P593)则作“武汝军”,而《宋诗记事》(P296)、《中国人名大辞典》(P107)、《宋史·王拱辰传》均作“武安军”。查《宋史·地理志》及《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均无“武池军”,亦无“武汝军”,《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武安军”,但解释文字为“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元年(885年)以钦化军改名,治所在潭州(今湖…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新闻事业的国家。而当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新闻传播活动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产生实际的社会需要时,中国古代新闻法制就开始起源了。历史典籍《国语》的记载及有关研究成果可以佐证中国古代新闻法制起源于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颛顼(zhuanxu,音同专须)时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诗词中风向描写的文化意蕴散论祁富新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风”的意象和方位词东、西、南、北组合,形成四种新的意象。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乐府...  相似文献   

18.
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结束后,鉴于学生对秦末历史比较了解和颇有兴趣,特别是不少学生对秦亡原因的简单认识——“亡于暴政”,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探究题:秦朝灭亡原因之我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档案文选》的教学实践张鑫昌,王文光,万永林我国古代档案文献数量繁多,浩如烟海,迄今为止,我国高校档案专业一般都借用历史专业的《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编注)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王力著)作为教材。这些教材固然有许多优点,但我们在教学...  相似文献   

20.
认同华夏与中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大一统文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如南北朝纷争割据的各政权也以争夺中华文化正统为荣,这正是隋唐得以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文化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对文化中国的坚守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以《周礼》为号召,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亲撰《臣轨》,倡导“以道德化天下”,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她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