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正>一、自己动手,优化教具资源案例:笔者在教授足球的脚背外侧运球时,设计了让学生利用挂图自主学习运球技术,再请部分学生进行示范,然后教师强调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之后学生进行练习的教学环节。但是,笔者学校没有现成的足球脚背外侧运球的技术挂图,笔者通过百度、谷歌、搜狗等搜索也未找到合适的图片。于是,笔者在"爱奇艺"中下载了一个足球脚背外侧运球的教学视频,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撰写此文时,是一位入职不满一个月的体育教师。当时利用"个性选修"时间开设"花式足球"课。哪知第一次上课,就遇到一件麻烦事。第一次课,笔者主要想了解学生的踢足球的基础。课前,准备了四个足球,学生小A自带了一个旧足球。准备活动做完后,笔者按照一定比例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队伍进行教学比赛。小A坚持用自己的足球来踢比赛,笔者也没有过多干预。比赛在激烈与欢快中进行着,突然传来一阵嚎啕大哭的声音,哭得很伤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校园足球"活动的不断实施和深入,足球已经成为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运动项目。盐城市是全国校园足球的布局城市,笔者所在的学校是江苏省足球传统项目学校、全国校园足球布点学校之一。经过  相似文献   

4.
<正>常常会想起一件事。在笔者上班的第二年,有一天的课间,不自觉地就转到了后排教室。笔者看到六、七个六年级的男生在教室门前空地上踢足球,兴奋投入。学校要求学生不能在球场以外的地方踢足球,笔者也不止一次在班级强调。此刻,笔者大喊一声:"把足球拿过来。"在笔者喊的同时,足球滚到了一个男生脚下,他习惯地又一脚把足球踢了出去。笔者没有多想,几步跑到了那位男生面前,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笔者读了2020年第4期的体育教学案例《"藏拙"不如"现丑"》一文,感触颇多,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儿拙见。不充分的备课,才是导致教师"现丑"的主要原因。备课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重要前提,备课包括备教材、备教法学法、备学生、备场地器材等内容,该案例中教师备课环节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教材的理解不够,对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正>一、案例背景传统的小学足球课堂教学中,教师多关注足球技术的传授,对学生的足球基础缺乏深入了解,足球课堂常陷入某项足球技术教学的境况,丢掉了足球运动的原有魅力,弱化了足球的育人功能,使原本应该充满快乐和情感的足球课堂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改变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把足球课堂的"足球味"找回并带给学生。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执教了一节《足球:双脚交替踩踏运球练习》课,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享受足球的乐趣,初步感受足球的魅力,了解足球知识,熟悉足球球性,学习足球双脚交替踩踏运球技能,以及认识足球相关安全知识,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师生交流、合作的互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比较注重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积极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同时,由于本课双脚交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足球小群体活动的特征进行研究.结论:人群结构以"同班同学"为主要特征;活动目标呈现多元化特征;活动的时间频度比较低;活动持续时间不充足;"下午课余时间"是足球小群体成员重要的活动时间.活动的空间特征表现出高度的集中趋势,主要集中在学校的足球运动场地;活动形式是多样的,以"班级对抗赛"、"友谊赛"为主;"无人组织"、"没有合适的运动伙伴"、"自身技术问题"是影响学生足球小群体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我国足球技术分类理论的渊源和发展历程,发现我国足球技术分类理论的缺陷,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足球运动的"对抗性"特征认识不充分,据此提出了"组合对抗技术"的概念;二是对足球技术中的无球技术教学认识存在偏差,因此认为应该重视无球技术的教学.通过分析足球技术分类特征发现,现今的足球技术分类理论仍然没有脱离足球运动竞技性内容,不能用现今的足球技术分类理论来指导不同群体的足球技术教学,建议建立两个不同的足球技术分类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足球技术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备课是教师上课的前提,但备课往往更多地侧重于备学生、备教材、备场地器材、备组织教法、备多媒体等,而忽略了备自己,笔者认为,备自己是教师反思、学习、自我成长  相似文献   

11.
<正>足球进校园活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成果喜人,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足球、接触到足球。但是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单一的教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编排了几个足球小游戏,供同行参考。游戏一:小小搬运工器材准备:标志桶16个、标志盘10个、足球8个。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4名学生和2个足球,每次只允许2名学生外出"抢球",剩余2名学生在家"守球"。游戏开始后,所有抢球队员要跑到场地中间的圆圈内后方可去抢球,抢球时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一次定输赢,抢球方获胜  相似文献   

12.
"德智体美"作为教育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小学课外活动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而"世界第一运动"足球在小学生中有着广泛的基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手段,对学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小学低段课外足球活动?一是办足球趣味活动;二是家校联手的足球亲子活动;三是巧设足球比赛。  相似文献   

13.
《体育师友》2021,(3):55-58
针对校园足球存在"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和"足球育人功能不受重视"的两个问题,提出在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时,通过营造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运用学科教育教学渗透、足球专业教学与学校文体活动为载体,实施"三段推进"策略:即第一段推进,施以"物质文化"育人的路径;第二段推进,施以"精神文化"育人的路径;第三段推进,施以"文化"浸润。基于游戏化导向的校园足球文化建设,不仅让学生能够从游戏中掌握足球技能和感悟足球文化,还可以培育学生团结拼搏的精神和积极健康的品格。  相似文献   

14.
<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小足球应用于课堂中,作为投掷项目的一种辅助练习手段,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上肢力量,又能强化学生的腰腹肌力量。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双手投掷小足球"为例,开发了几种"另类"辅助投掷练习项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一、纸质足球是否真的可取嘉兴南湖区郝东华老师上的足球课中,所用器材不是一般的皮制足球,而是采用了纸质足球。当然,因为"真足球"弹性好,对墙练习过程中,反弹回来的球容易引起课堂混乱和引发安全隐患,而纸质足球弹性差,不会有这个问题。因此,这种做法也获得了部分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在课后,笔者也当场拿起一个纸质足球研究了一番:球的大小和颜色基本与平常的足球一样,但外表粘了很多广告用的粘纸,球体是实心的,看不见里面的材料,踢起来弹性差很多,且球体不是很圆。对此,笔者有些疑惑:为了解决安全问题,放弃了真正的足球,练习中脚对足球的感觉会不会不同,对培养足球技术是否有利?  相似文献   

16.
随着足球热的升温及足球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加入了足球爱好者的行列。但有很多中小学由于没有较大的足球场地,无法进行足球的练习与比赛,使广大学生的爱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试行在篮球场上进行足球赛,效果较好。比赛的方法如下:以篮球场地(长28m、宽15m)为比赛场地,  相似文献   

17.
<正>通过对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较为广泛、深入地调查与分析,笔者发现当前部分学校足球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与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足球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存在差距;课堂教学时数减少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措施。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提出了足球校本课程改革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求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体育课程,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存在感非常微弱,从而导致学生们的运动能力和体质受到很大影响。足球作为"三大球类"之首,各国体育界都非常重视足球水平,而中国足球的实力始终没有突破,这与群众普及度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在小学开展足球教学,让学生从小培养踢足球的兴趣,是体育教师应重视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校体育》2021,(6):10-11
<正>笔者所在的温州市苍南县宜山镇第二小学为乡村学校,基础薄弱,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因地制宜运用多种运动形式开展特色课程及大课间体育活动,同时还开展了"足球进课堂"活动,将足球课程列入学校的必修课程,确保每天1节体育课,每周至少1节足球课,并且不得挤占和提前结束课程。学校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并存,组建了5支校足球队,积极开展校园足球联赛和足球阳光课程,做到面向全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实现课内课外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接到教育部组织开展2016—2017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于是笔者发挥自己足球专业的特长,进行足球课的设计与教学。首先笔者选择了《大腿停球》授课内容,计划用2次课完成,接着精心设计了相辅相成、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并实施了教学。教学过后,笔者发现学生对于球类课依旧很有兴趣,但是对于技术的掌握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