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初期,叔孙通虽以儒学为高祖制礼仪,但也不过是点缀升平,并未被真正重视;陆贾著《新书》宣传文武之道,高祖忙于削平异姓侯王,儒学分封诸侯的思想,自然不适用。文帝喜"刑名,"景帝不任儒者。可见,儒学在西汉初期处于不得重视、暗中发展的情形。可是,黄老之学由于主张休养生息,清静无为,以及其"形名相实"的理论,最能适应西汉初期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黄老之学成为汉初70余年间的基本统治思想。这种局面的打破是武帝即位以后的事,从此儒学便被奉为官方哲学,走上了神坛。  相似文献   

2.
钱国旗:今天我们交流讨论的主题是“汉代文化政策”。汉承秦制,但在刑法和文化统治方面,则吸取秦亡教训,采取简约宽松的政策。汉立国之初,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以休养生息,恢复百姓与国家的元气。随着经济的复苏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确立儒家思想为国家统治思想,为儒家在此后二千年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力量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长悦 《文教资料》2012,(26):168-169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董氏的"天人合一"思想取代"黄老之术"成为汉代政权的核心统治思想。本文从封建专制系统中统治思想与行政信息主体即公文的关系出发,探究"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汉代公文写作的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代统治者倡导以孝治天下,故而历代皇帝谥号均以"孝"冠之,如刘恒谥号为"汉孝文帝",刘彻谥号为"汉孝武帝",等等。由于特殊的历史形势影响,汉初的国策曾一度以黄老之学为其思想主导。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以及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黄老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其在政治中的显赫地位而逐渐被儒家学说取代。儒学地位的提升为儒家学者进入各级政府机构奠定了基础,进而为推动社会教化和民风转变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黄老”是黄帝、老子的简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因此,《史记》是研究黄老历史的文本依据。对黄帝、老子的尊崇孕育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形成黄老道德之术。“黄老”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产物,其特征在于学术与政治的联姻。  相似文献   

6.
道家黄老之学在东汉时期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明确提倡,但经过西汉二百余年的影响,黄老之学非但远远没有消绝,在东汉初年动乱初平之际,实际上得到了统治者的格外青睐,黄老思想提倡的为政原则得到运用,黄老学者受到尊崇,由此造就了东汉初年的稳定和繁荣,在以后的政治中也始终可以看到它的踪影。黄老思想作为一股潜流,已深深渗透到东汉政治之中  相似文献   

7.
刘向的黄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是道、法结合,兼采百家,用道家的哲理论证法家的政治主张。西汉后期名的思想家刘向深受黄老思想的影响,他的德主刑辅的教化思想、清静无为的为政策略,是对黄老思想的演绎和深化。这些思想有宝贵的现代价值,可以为我们的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统观念。二千余年人们一直视战国时期的荀子为儒学大师。但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依我个人之所见。荀子应该是战国后期“黄老之学”。“稷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个人的思想体系当然也应该属“黄老之学”——后期道家。  相似文献   

9.
《黄帝四经》是黄老之学的重要著作,继承了范蠡“天时”“盈溢”“德”的思想,所提出的“民时”“否定盈”“先德后刑”“刑德对立”等是对范蠡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使前期道家思想更加系统。  相似文献   

10.
经由先秦时期对礼的探讨和理论阐发。至西汉之世,随着统治者由对“无为而治”黄老之术的偏爱转向“罢础百家,独尊儒术”的经学取向,以及与此时势相应思想界由黄老之学向儒家经典转向的张扬,礼学思想因社会转型的需要。在政治和思想交互作用取向下应运而兴。在此思潮之下,三礼之学规模粗具,各有传人,各具致思,且颇与政治、世运相起伏。虽其未能大行于世。然已俨然参与到寻求社会治乱之列。尤可注意者,司马迁、班固对礼学演进所作的梳理和总结,开启了礼学学术史的门径,且成为此后历代所遵循的一种范式。  相似文献   

11.
齐文化与道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图从齐化对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影响方面,来窥探齐化的丰富内涵及深远影响。齐化对道教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齐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齐化中的黄老之学是“道教的母体”;齐化中的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从齐文化对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影响方面 ,来窥探齐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深远影响。齐文化对道教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 :齐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 ;齐文化中的黄老之学是“道教的母体” ;齐文化中的方仙道是道教的前身。  相似文献   

13.
《老子》一书蕴含着丰富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老子》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是老子通过削弱地方权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策略。不仅《老子》第八十章,《老子》全书中都有大量的有关中央集权的论述,最明显的是《老子》中多处出现的“圣人”,而《老子》中所谓的“圣人”就是帝王,老子的理论就是帝王之术,老子要维护周天子的统治,必然主张要加强中央集权。受老子影响的法家学说也极力提倡中央集权,而以老子理论为核心的黄老之学指导了汉初的政权建设,提升了汉中央的势力,为汉武帝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与儒、佛相比,“道”对于道家、道教来说更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道学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老庄学、黄老之学、道教经史等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5.
黄老思想,或称“黄老之学”,又称“黄帝老子育”、“黄帝老子之术”,本是战国中期以后流行的一种学术思想。但在汉初六十多年的特定环境中,却一变而为统治集团施政的指导思想,被广泛运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政治角度论证稷下道派特征,将邹衍、淳于髡、田骈等稷下诸子归入道派人物,并阐明了先秦道派的黄老之学、稷下之学,老庄之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政治角度论证稷下道派特征,将邹衍、淳于髡、田骈等稷下诸子归入道派人物,并阐明了先秦道派的黄老之学、稷下之学、老庄之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8.
一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儒家无疑是最占有支配性和主导性的位置,而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孔子,又无疑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中至高无上的最为神圣的人物。由孔子集大成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以来已经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这种儒家学说为了更能够适应于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需要,在自己的全部发展过程中,曾不断吸取了其它各种学说与宗教的主张。譬如在汉代就吸取了黄老之术和法家之律;而对后世更形成精  相似文献   

19.
《淮南子》以黄老之学为中心,兼具杂糅百家特质,其美学思想也具有此类特性,集中体现在对“质”的美学阐发上。《淮南子》在强调“必有其质,乃为之文”的前提下,从“美质”“中质”“丑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美”的内涵,建构“至纯之美”“文饰之美”“转化之美”的思辨思想,在当时乃至当下都具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汲黯,鲜明反映出从黄老之术到儒术独尊转变过程中的变化。在治政之策上,他采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且行之有效;在为臣之道上,他恪守儒家大义,忠君事主,其心可昭。面对这样的一位有异己思想的忠诚直臣,汉武帝表现出了既欣赏又疏远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