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用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来演绎"人性、人伦关系在金钱统治下的异化"的哲学命题,进而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异化.通过这一哲学命题的展示,老舍先生完成对城市文明病进行批判的写作目的.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造成的伤害,老舍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而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用充满浓郁京味的语言、贴近生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这篇文章典型地体现出老舍散文京味隽永、细致入微、性喜自然的特点,特别是这种细微之处见真情,是真正值得学生去重点体会和感悟的。我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反复"磨课",不断思考与改进,最终生成以"情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不但创作了诸多小说精品,而且在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形成了深厚的小说理论素养.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创作实际主要从生命体验、人物塑造、景物和环境描写、语言艺术四个方面来考察老舍先生的小说美学思想,以期呈现老舍对小说创作的深刻认识与高度成就.作家怀着伟大的同情来观察和体认生命,以个性化的语言与活动的肖像描写来塑造"立"得起来的人物,极具"感诉力"的、与人物和故事好似天然长在一起的景物、环境描写鲜活、简劲、悦耳,具有天姿、天趣之美的白话语言,这些都是老舍小说美学思想中特别富于启示意义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从英国回国后所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主要通过写景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老舍先生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他用细腻的写作手法,以及对各种景致的描写,表现出了自己内心的"温情".  相似文献   

5.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同专题收录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批判。老舍先生继承了从鲁迅先生开始的关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蒋泥先生"写老舍"的成果可谓"丰硕",但笔者认为,蒋泥的"写老舍"是一些改头换面、重复出版的"成果","想当然"成分异常明显,文献资料讹误与学术失范十分普遍.特别是错误百出的<老舍的沉浮人生>,由于冠以"献给老舍诞辰110周年"的名义,既误导了广大读者,也给海内外老舍研究带来了混乱,以至于造成了短暂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此看来,轻视文献资料建设,必然要付出惨重代价;而纠正学术不端,更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记者赶去采访舒乙先生,他正在为即将召开的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而忙碌.随着2月3日的临近,"老舍热"也不断升温.连日来的紧张劳碌使舒乙先生面露倦容,但他由衷欣慰地说,在纪念老舍百年诞辰的时候,这么多人关注他、怀念他,着实出乎我们的意料.  相似文献   

8.
《断魂枪》是老舍先生的一篇优秀作品,在这篇作品中渗透着老舍创作中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老舍先生对民族文化中的精细、含蓄、韵致的美非常欣赏和挚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这种精细、含蓄、韵致的美正在逐步的消失。老舍先生对这种美的丧失既充满了哀怨又无可奈何。《断魂枪》是为传统文化中这种美的丧失唱的一曲缠绵、哀怨的挽歌。作者试图从《断魂枪》的取材、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最好的尊重     
<正>舒乙是研究现代作家的学者、老舍先生唯一的儿子。2012年7月2日,他来到央视国际频道做客《文明之旅》栏目,介绍他的父亲老舍先生不为人知的故事。舒乙先生对父亲的各种事情记忆犹新,讲得深入浅出、声情并茂,非常感人。但是,让主持人和观众不明白的是:他从节目开始到结束一直称他的父亲为"老舍先生",从来不说"我爸"或"我父亲"怎样怎样。这样的称呼总让人隐隐感觉舒乙好像对父亲不太尊重。主持人提出自己的疑问,舒乙先生回答说:"我研究现代作家,包括老舍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在孩子教育上有一套独特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教育孩子仍有很强的启发意义,总结起来,有以下内容: 儿童"宜多玩耍" 老舍先生特别珍视儿童的天真,认为这是天下最可贵的,万万不可扼杀之.在谈到自己第二个女儿小雨时,他说:"至于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识字;她才刚4岁呀!"老舍先生主张维护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不可强求,更不可处处约束.老舍先生最害怕看见"小大人"、"小老头"和 "少年老成"式的小孩,他一看见小孩穿上小马褂,一举一动全像大人,便想落泪.他甚至说:"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者就能成个好作家了."可见,孩子的天真,在他眼里是何等重要,何等神圣!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